自上而下压实责任
该县出台了“1+10”脱贫办法,成立县镇村三级作战体系,集结了7000余名攻坚队员,向15个贫困村4128户12777人精准帮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筹措了近10亿元扶贫资金,落实“五个准”,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产业基础准。15个贫困村新发展茶叶1686亩,绞股蓝1843亩,种植富硒粮油12000亩,中药材3000亩,蔬菜650亩……二是移民搬迁准。三是挣钱路准。劳务创业脱贫1919户5427人,电商带动脱贫861户2824人,社区工厂脱贫172户529人,生态建设脱贫1983户6160人,人均增收近1500元……四是解短板准。在15个脱贫攻坚村中,已建成村活动室14个、卫生室12个、活动场所14个,改扩建安全饮水工程15处……五是提效责任准。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落实,县上相继出台了脱贫攻坚问责办法、十条超常措施和“五个一”帮扶机制等文件,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
3000余帮扶干部进村入户结穷亲帮致富
2016年,县委书记郑小东以不打招呼的方式,深入7镇8村进行突击巡查暗访,查进度,找问题。每到一处,他都和贫困户拉家常、算收入、谋发展。在广佛镇松河村,镇党委书记、脱贫攻坚工作队长柳金学把办公桌搬到了“前线”松河村上,吃、住、干都在村里。
“老大难,老大出马就不难。”为明确脱贫攻坚包抓责任,该县组建“一名县级领导、一名镇责任领导、一个帮扶单位、一名第一书记和一名联村农技人员”的“五个一”帮扶队伍,全县3000余名帮扶干部与结对“亲戚”同吃住、共致富,破解脱贫难题。
产业发展加速困难户脱贫步伐
“***,你我同行。”各行各业添柴加火。该县将20多个部门资源、资金配置到村,缺啥补啥,好钢用在刀刃上。驻村第一书记上接“天线”找项目、寻资金,下接“地气”聚人心、助脱贫,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该县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以“助力扶贫工程”为抓手,构建“互联网+创客”等创新平台。积极推行“支部+合作社+产业大户+贫困户”、“社区+家庭手工业+贫困户”等模式,精准选择一批适合发展的生态产业,培育能人大户,打造产业品牌。三阳镇尚家坝村林下种植魔芋脱贫达38户87人;长安镇双杨村民胡仁怀,3000余亩山地栽种核桃苗;龙云宝1500余亩坡地种植名贵中药材;贫困户黄朝和10亩荒地流转给企业种药材,收入7500元……同时,该县还打造“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一园一景”的观光农业旅游产业模式,推进乡村公路与景区互通互联,促进农业和旅游融入发展。
该县共捆绑项目资金6.84亿元,其中争取中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000万元,县财政自筹资金8500万元,整合行业项目资金1.44亿元,政策性金融扶贫贷款到位资金2.7亿元,发放“5321”贷款1.45亿元,实现了15个贫困村住房、道路、水电、通信、有线电视五个“全覆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孝清通讯员师益奎)2月18日,记者从平利县大贵镇村民口中得知,该镇党员干部自收假以来,积极主动地奔走田间地头和贫困户家中,察民情、访民忧,和贫困户一起制定脱贫计划,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平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利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