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军 本报通讯员 程海林 巴远君 潘全耀
绵延84公里的旬阳境内的汉江,一江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天蓝水清……“绿色、鲜花、果实”成为旬阳“四季”的显著特色。10年来,旬阳县以“生态立县”引领发展,以山护水、以水养林,用青山绿水换回了“金山、银山”。
没有退路,迎难而上
抢山头,抓片区,啃骨头……眼下,旬阳新一轮植树造林热潮,如火如荼。
早10年前,“汉江绿化”就成为旬阳林业人的梦想。当年,很多人感叹:“成绩大如山,问题大如天。”据县林业局干部介绍,当时的汉江绿化主要有三难:一是汉江沿岸山高坡陡,多石少土,挖坑是第一难;二是树在坡上栽,水在河里流,没法浇水;三是树木见效益慢,群众不参与,管护是难题。
“没有退路!必须迎难而上!”旬阳县做出果断决策。
2004年春,汉江绿化精品示范点拉开帷幕:县委书记、县长、林业局局长各抓一个点,各包一个山,一抓到底。
“山上挖坑,锄头挖不动,放炮;水在河里流,无法浇灌,用水泵抽;树坑无土,挑土填坑;没人栽树,请施工队统一施工;树苗成活率低,大坑大苗带土移栽,覆膜保墒,抚育追肥,封山管护。”这就是旬阳当年的经验。
“栽一片树,留一队人,养一片林”成为旬阳绿化模式。据林业局干部回忆:“那时,大家吃在山上,住在山上,守在山上……”仿佛一夜之间,光秃秃的山上披上了一片片绿色。3个月后,一片片树林存活下来,3年之后,变得郁郁葱葱,10年后的今天,茂密的森林成为汉江天然屏障。
10年时间,旬阳共在汉江沿线抓精品造林示范点39个,面积达万余亩,带动全县增绿11万亩。
靠山吃山,持久增绿
荒山变绿,成为护佑江水的绿色屏障。但只有农民增收,才能持续增绿,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县林业局长段根臣说,旬阳县以汉江为中心,在汉江东头建成以油桐产业为主的40公里示范基地,在汉江西头建成以狮头柑产业为主的40公里示范基地,在汉江沿线直观坡面建成百里绿色林带,让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段家河镇曹家沟村曹庭全,种植了200多株樱桃。他说:“樱桃的收入,够我和老伴的花销,它是我们后半辈子的希望,也减轻了娃们的负担。”10年来,全镇发展樱桃近3000亩,年产值达1120万元,果农人均增收3600元。
吕河镇冬青村的狮头柑远近闻名。近日,眼看狮头柑要上市,郭明峰忙得更起劲了,去年他一家就收入20万元。现在,冬青村人均2亩狮头柑,全村千亩狮头柑已全部挂果,仅此农民人均收入就达11634元。
除樱桃、狮头柑特色林果,油桐、拐枣、核桃、柿子、花椒等经济林果,也快速形成“一村一品”林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建成千亩油桐示范村10个、千亩狮头柑示范村8个、千亩核桃示范村20个、千亩蚕桑示范村5个。全县特色经济林基地面积达到120.5万亩,至2013年底,实现经济效益7.6亿元。看得见的实惠,也让农民完成了一次观念上的蜕变:由原来被动植树到现在主动造林。目前,旬阳各类林地达396.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7%。
生态产业,方兴未艾
走进旬阳赤岩镇陕西鑫绿林生态养殖场,五光十色的林下,喂养的3.5万只土鸡,早早就被客商盯上,订单源源不断飘来,前来购买者络绎不绝。
林下养鸡、野生动物驯养为重点的林下养殖业,使曾经的“老朳林”变成了现在的“聚宝盆”。目前,全县发展林下种植159户,种植面积8万余亩,养殖规模55320只,林畜1920头,林蜂180箱,预计产值近400万元。
铜钱关镇以万亩竹林为“卖点”,通过举办竹笋节,吸引各地游客赏竹笋、观奇竹、品笋宴,年带动当地产业农民增收170万元。旬阳还相继建成冬青千亩狮头柑观光园、毛公广场、铜钱关万亩青竹观光林等旅游景点,山林生态旅游业,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
明文油桐现代农业园区,是旬阳林业经济的典型,园区现栽植油桐示范林4200余亩,桐油年加工能力从5000吨扩大到5.5万吨。目前,全县8个重点园区已具规模,并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的办法,使林业产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围绕“循环农业、山林经济、特色养殖”三种模式,旬阳县坚持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并设计规划建设园区45个,园区流转土地2.48万亩,建成面积3.25万亩,园区培训农民1.18万人,安置农民就业2800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美娟宗远记者海花)为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顽症,1月30日,旬阳县住建局组织召开建筑行业全面推行农民工工资支付“一卡通”推进会,要求农民工工资“一卡通”达到全员覆...
旬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旬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