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老师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到大山深处去,那里最需要我们!”1995年9月,从安康师范学校毕业、已在农村学校任教了7年的易义彦,和同样是乡村教师的爱人带着年仅2岁的儿子,要求调任到旬阳县小河镇最偏僻的东河教学点任教,一干就是十年。夫妻俩把家和事业安在学校,募集资金建设校园,保学控辍,用父爱和母爱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到了学校也是他们温暖的家。夫妻俩坚守和奉献的事迹,得到社会认可,2004年省、市、县各级媒体以《大山脚下的夫妻小学》为题,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同年易义彦荣获安康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立志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据易义彦介绍,东河教学点是复试教学,他在批阅学生语文试卷时,发现学生写作能力差,课外阅读少。适逢2003年课改工作全面实施,暑假他和同事走遍全镇十几个自然村进行调研,所写的论文《贫困山区孩子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行为的现状与思考》获得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社一等奖,研究成果得到县教育局、教研室的肯定,研究报告在署期学习会上交流,引起较大反响,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教研教改沙龙,吸引了许多教师积极参与,组织骨干教师答疑解惑,引导全镇教师投身课程改革。
在日常教学中,易义彦蹲下身子和孩子们一起看世界,编写儿童诗歌、童谣,用文学去开启孩子们的智慧。2004年自费购买电脑,开阔学生眼界,培植孩子的理想。在东河教学点工作的十年,学区没有一个学生辍学。
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2009年,东河教学点在当时“合村并校”的政策下并入小河镇中心校,易义彦在学校担任班主任及语文课、科学课、思品课等,他发现校园里学生之间经常出现暴力等不良现象。面对学生德育的问题,他积极思考怎么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通过调查研究,他发现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老师们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人文教育。易义彦对症下药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用《弟子规》来规范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倡导构建和谐班级体,以“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为抓手,以“诵读—讲解—践行—反思—正念”为模式,在所带的班级积极开展弟子规学习践行活动,形成了师生和谐似益友,生生和谐如兄弟。“易老师教育学生有耐心、有方法,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乡土教育家’,其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同事评价说。
文/图本报记者吴琛
旬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旬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