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讲坛进社区
自乐班服务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法律知识进入校园
社区乡贤从民间走上前台
法庭庭长将流动法庭搬到社区
现代化的北站广场
感恩教育从孩子抓起
每季度组织的道德大讲堂
“三官一律”进社区,让法治深入人心
文化广场上的道德评议红黑榜
正在建设的滨河大道和张湾移民小区
文艺汇演为节日增色
社区治安巡逻队在上街巡逻
(上接一版)不支持,不少人信访不信法,一有事不先找干部,直接选择缠访、闹访。
面对千头万绪的社会矛盾,单纯的法治治不到、德治治不好、自治治不了,如何理顺干群关系,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白柳镇党委政府一直在苦苦思索。
“这是无奈中的探索和实践。”白柳镇党委书记江利宝坦言,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全镇开始探索将“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试图借此把社会治理重心下放到社区,将矛盾化解在一线。2016年2月份,白柳镇结合当前开展的“两学一做”活动和旬阳县惩治“慵懒散”、全员“亮晒作”等系列举措,对前期的实践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和提升,正式确立了“法治为纲、德治为要、自治为本”的“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率先在白柳社区试点推广。
“‘法治、德治、自治\’三者互相补充、相互促进。法治为德治和自治划定了底线,提供基本保障,德治是法治和自治的基础,通过榜样示范和道德教化,引领社区居民崇德向善,法治和德治的最终目的是达到自治,真正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在推行“三治融合”之初,江利宝对此就有了深刻理解,他说“三治融合”最终统一于“人”这个核心,目的是激发人的责任感和参与活力,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安定有序。
法治扬正气,
遇事找法成常态
在白柳社区,提起“三官一律”不少群众都能脱口而出,他们中大多都是“三官一律”进社区的受益者。“法官、警官、检察官、律师”在社区的频繁出现,不仅为群众解决了不少法律难题,也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三官一律”办公室设在白柳社区警务室内,室内墙壁上各位法官、警官、检察官和律师的照片、职务、联系方式清晰而醒目,工作计划和内容纲举目张,法治讲堂、人民调解、律师进社区等各项活动的卷宗整齐有序地摆放在办公桌上,记者翻阅开来,里面记载着今年以来各种大大小小的法律服务活动上百件。
李兴华是陕西法力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今年1月份以来先后8次进入白柳社区,服务内容涉及老人赡养、工伤、房屋转让、交通事故赔偿、林地纠纷等各个方面,成了群众认可的家庭律师。为方便群众,社区还制作了法律便民服务联系卡,上面列有包括李兴华在内的8位法律专业人士的个人电话,居民可以随时远程电话求助和咨询。对于社区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开通法律服务绿色通道,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和上门服务。据统计,今年以来,社区共组织“三官一律”进入社区19次,面对面服务群众200余人次,电话服务60余人次。
在扎实开展好“三官一律”进社区活动之外,白柳社区还注重在宣传上下功夫。社区居委会内设有法律图书阅览室,里面收藏各类法律书籍300余册,可供社区居民免费借阅。集镇的主干道街道两侧布满了法律知识宣传栏和法律宣传标语,社区居民一抬头一驻足都能浸入浓厚的法治氛围中。另外,社区还定期组织法治大讲堂、流动法庭进社区等大型法律宣传活动,让知法、懂法、守法入脑入心,成为自觉意识。
这其中,流动法庭进社区是最直观、最具特色的宣传手段,从2014年起,白柳社区每年会不定期向法院申请将部分典型案件放在社区审理,并组织社区群众现场观看庭审,以此直观教育和影响群众。7月27日,白柳社区张某和老龙沟村陈某之间的工伤纠纷案件在白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公开审理,在这之前二人就伤残赔偿一事发生纠纷找到居委会,经调解无效后,居委会积极引导张某走上了司法程序,并申请将案件放在社区审理。“法官依法将各种赔偿细则讲的清清楚楚,二人心服口服,当庭达成一致”罗云升说,“那天有30多名群众在现场观看,私下里大家常会在一起谈论案件,这比干巴巴的文字宣传管用多了。”
有了好的法治氛围和手段,重在落实。朱代富告诉记者,近几年白柳社区加大了同上级行政执法、司法部门的协作配合,做到依法办事、执法必严,对于信访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交由公安机关严肃处理,有效地维护了法律权威。现在,白柳社区的老大难——越级上访基本绝迹,社会呈现和谐稳定局面。该社区已实现连续两年零越级上访,社会治安发案率下降10个百分点,基本实现“零发案”。
德治树新风,
崇德向善成为集体信仰
每到清晨或傍晚,白柳社区4组的村医张亚西都会到白柳社区居委会旁的广场上转一转。这时候,广场上通常会聚集着三两人群,他们的文化程度或许不高,却和张亚西一样对上墙的文字和图片兴趣盎然。
于他们而言那里无疑是社区有形的精神高地,墙上的宣传栏里除了贴有浅显易懂的诸如人生八德、二十四孝之类的哲理和典故,还有白柳镇善行义举“四德”明星榜和道德评议曝光台,毫无疑问后者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因为榜上很可能挂着自己的亲属或左邻右舍的名字。
评选这些榜单的是白柳镇乡贤说事委员会,这个由社区居民投票推选出的民间组织有着相当大的权威和影响力。“委员会里大多是社会贤达、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和家族里有威望的长辈,他们长期生活在群众中间,感情基础牢固,有人情、脸面的成分在里面,很多话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群众更容易接受。”朱代富说每位乡贤选出来后,社区都颁有乡贤证,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全都被激发出来了。
每位乡贤从接过聘书起,就自觉扛起了责任。平时遇见小事和潜在的矛盾,当场就给化解了,遇见大事放在乡贤说事室里调解,达成协议的当场出具法律文书,由矛盾双方签字和解。除了日常调解,乡贤说事会还定期组织“最美居民”、“脱贫攻坚正反面典型”“星级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通过“好坏大家判、落后大家帮”,提高群众整体文明素养。
乡贤说事会办公室设在白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部各种办公设施、规章制度一应俱全,办公桌上“乡贤说事调解、正面典型事迹、脱贫攻坚模范、社区最美居民”等各类卷宗码起来有数十厘米厚,各项记录都相当细致。60岁的李举书是乡贤说事委员会的主任,他退休前曾是社区支部委员,对基层工作很有经验。他告诉记者,说事会从3月份成立以来,成功调解各类矛盾10余件,开展公开评议2场,评出正面典型27人,反面典型2人。“现在大家有一种比超先进的意识,都想上红榜,社会风气在不断好转。”李举书说。
在此基础上,社区还结合党员活动、居民代表会议等,每季度在社区开展一期“道德大讲堂”活动,一方面开展民俗礼仪宣讲,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开展居民故事会,让评选出来的先进典型走上前台讲述个人事迹,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事。
现在走到街上,张亚西碰到熟人就会聊聊社区的新变化,作为土生土长的白柳人,社区的每一点进步都让他兴奋不已。“群众的素质不断提高,这几年‘懒汉、麻名、二流子\’都不见了,邻里之间更加和气,我们的幸福感也越来越高。”身为村医的他举例说,就连在疫苗接种上,群众都比以前更自觉了。
自治激活力,
干群一心推动社会大发展
在白柳镇的战略构想中,无论是法治还是德治,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将社会治理的重心下放到社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自治。为此,白柳社区首先在坚持落实好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自治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健全完善了《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全面完善和落实《四议两公开》《村居重大事项票决制》《轮流值班制度》和《为民服务代办制度》等,推进群众自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所有自治对策中,最为群众津津乐道的是白柳社区于今年4月初成立的“三团五队”自治组织,其中“三团”指的是百姓参政团、便民服务团和社区治安联防团,“五队”则隶属于便民服务团,包括社区自乐班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家政服务队、留守托管服务队和应急救援服务队。白柳镇人大主席曾秉国介绍,“三团五队”的成员全部由群众推选,按照片区每15户选出一名代表,根据自身优势划分到不同的队伍,由各自团、队长组织开展活动。
4月18日,白柳社区10组全长7507米的通村水泥路路由于资金不足,需要居委会投资5万元,不少人对此产生了异议。刚成立不久的参政议政团立即组织群众代表召开会议,通过畅所欲言,把大家的疑虑和问题都解答后,最终达成共识:同意支付。会后,参政议政团成员积极动员与会人员,为社区居民做思想工作,同时积极监督资金使用情况,最终争取到所有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通村路顺利于7月竣工并通车。
刘芬是白柳社区妇联主任,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白柳社区自乐班服务队的负责人。在她的培育下,自乐班服务队顺利发展起老、中、青三支队伍,成员发展到100余名。这批队伍丰富了整个社区的精神生活,成为社区乃至整个白柳镇文艺活动的中坚力量。“群众积极参加文艺活动,精神生活丰富了,各种矛盾自然就少了。”刘芬欣喜地说,“以前社区有三个老上访户,现在整天在服务队里忙活,早把上访的事抛到脑后了。”
白柳社区2组的张青,在镇上开了个小商店,因为拆迁失地后,母亲整天泡在麻将堆里,家里矛盾纠纷不断,在社区文化氛围的感染下,爱上了广场舞,空余时间就帮忙带带娃,不仅身体硬朗了,精神状态都比以前好了。
社区的干部对此感受也很深。“现在一开会,群众不仅积极参与,还踊跃发言。干群关系在一点点改善,我们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都在提升。”罗云升说今年6月份社区党支部被安康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这对他们支部一班人来说既是肯定也是鞭策。
在实践层面,法治、德治、自治很多时候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同一事件有时很难单靠某一方解决。换句话说,“三治融合”实际上是一种必然选择,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半年的实践,成绩和效果显而易见,用江利宝的话说,“三治融合”切实让白柳镇从“大乱”走向了“大治”。
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也极大激发了发展活力。今年以来,白柳社区承担的3个全县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其中滨河大道路基工程已经完成,白柳大道路面建设完成90%,张湾移民小区第四期工程顺利奠基。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近年来,先后有润农饲料厂、朗盛房地产开发公司等一批企业入驻社区,既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带动了一大批群众就业。
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也很高,白柳镇15个组500余户群众共同参与建设的千亩核桃园,今年已开始挂果,预计到盛产期,可使户均增收1万元。白柳社区4组的大棚菜种植基地,占地面积50余亩,也成为社区群众致富增收的一大引擎。近几年,全镇新增个体工商户和企业30余家,2015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1102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大康李步余)近日,旬阳县交警大队在城关镇第二小学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以“珍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的交通安全宣传现场直播活动,演练科目接地气,场面令人震撼,吸引了万名网友在线收看...
旬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旬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