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迎着和煦春风,第109个国际妇女节向我们走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把版面交给女教师,看她们记录下的点点滴滴,看她们的为师之道和笔下情怀,并从中领略女性的温柔与聪慧、坚定与果敢。
我在
当教师久了,我越来越喜欢做的一件事,是点名。
清早,孩子揣着昨夜的碎梦,披着半身晨露,在教室刚刚坐定。我拿着名册叫:“×××”
“在!”
骄傲而清脆。仿佛不是在回答我,而是在回答天地乾坤,告诉空气,告诉窗边轻轻拂过的风,告诉眉梢刚刚落下的一粒微尘,说,有一个孩子此时“在”这里。
听到他们一声声的“在”字,我眼前就像渐次开出了花。对我而言这是一种饱满的幸福。
所以,我每新带一班学生,总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点名,总希望在我唤他们名字时,能听到他们响亮的应声:“在!”你在,刚好我也在,这便有了我们爱的开始。
我们班有两个孩子,是那种说话走路都像猫儿一样安静的孩子,每次我唤他们名字时,他们的声音从来传不出课桌以外的任何地方,读课文的时候也像蜜蜂嘤嘤嗡嗡。因此,他们常常淡出伙伴快乐的游戏之外,也常常淡出我的视线。有一阵,我让他们试着相互大声唤对方的名字,然后,尽可能用最大的声音回答对方:“在!”
后来,我发现他们变得清澈欢欣起来,虽然通身仍透着含羞草的矜持,但眉眼间那份自喜,像解冻的春水汩汩流淌。
十多年前,我因为右腿骨折,大半年时间不能到校上课。很多次坐在床上,望着窗外寂寂春暮,寥寥秋日,心里那份巨大的幽凄,至今不能忘怀。当时只一心期盼着骨伤痊愈,心里的那份落寞和痛楚没去多想。
然而骨伤早已愈合。心里的痛,却还记得。为什么疼得这样深?因为我知道,我的同事好友都在,我的学生都在。不知多少次我痴痴地想,他们此刻在升旗吗?他们在批阅那小山一样的作业吗?他们又在为那几个淘气的孩子生气吗?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啊?不管在干什么,我都想回到他们中间去!哪怕周而复始地批阅无穷无尽的作业,哪怕被调皮捣蛋的学生弄得心力交瘁。只要我能在,都好啊!
原来,我那个时候是渴望“在”。心是因为“不在”才痛。
从那以后,我特别珍惜“在”的日子。学校任务分工时,我在;同事有困难时,我在;学生有困惑时,我在。当然,我从来没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豪情壮志,却真的喜欢是一个“紧急待命”的人,随时能元气满满地说:“在,我在这里。”
我在,多好。我在,我在自己的生命大舞台上。或旋舞,或静立,我出场了。我在,一切美好就可以开始了。
身边有个同事大病初愈,原本可以继续休假。
“很多次我站在楼顶朝操场望。”她喃喃自语,“看到你们跟学生在一起,给学生整理歪斜的红领巾,我想如果是我,多好……”
她回学校上班了。操场的学生中间,她在;学生排练场,她在;同事有求,她在。时时处处,她都能脆生生应声:“我在!”我想,她也一定经历过那种“不在”的幽沉之痛。所以,她的“我在”不同于旅游中的“本人到此一游”。后者蜻蜓点水,过于喧嚣;而她的“我在”,却像教室里那个挂着一身朝露,欢欢喜喜来上学的孩子。她在,生活有了生机,生命多了光彩。
一个久晦的冬天午后,晓和我隔桌相坐。我们同在一本《群山回响》的书里。隔壁的教室传出学生上课的声音,我们在学生身边,我们拥有同在的安定。
“人对自身本该守护的东西,会何其轻易地加以恶待和抛弃……”晓又在为哥哥阿卜杜拉和妹妹帕丽的分离而担忧。她抬起头,透过窗外的树影,我不知她投向天空的目光遇见了什么,或者,她由此想起了谁,我只能虔诚地沉默在她的叹息当中。
在那个同窗共读的午后,我和晓牵手迷失在连绵的群山中,无奈于现实生活的分分离离中,但我始终记得,在风萧萧的路上,作为一个知己,我在她身边,也许我什么都不能帮她,但至少我在倾听……
我在。书上那些影影绰绰的人影,其中有我,有我们。我们怀着一颗善良和悲悯之心。都在。
(汉滨区培新小学 张会芳)
你为什么学?
“你为什么选择成为教师?”这是工作之初学生问我的问题。
“我来自旬阳县贫穷落后的山村,那时候村里有一所小学,两个教师,62名学生,采用传统的复式教学。那个时候,那两个老师是全村最受尊重的人,因为他们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希望。所以从小开始,我就立志成为他们那样的,受人尊重的人民教师。所以从小我就知道我为什么学习,因此,高中一心考师范,大学一心考招教,我一直朝着我的教师梦奋斗,终于在毕业后成为了我想成为的人。”我脱口而出这些话,因为这是我的答案,也是这么多年的信念。
我把这句话反问了学生:“你们为什么学习?你们想成为怎样的人?”教室里一片寂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很显然,他们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起码,大多数人没有认真思考。
班上的同学,虽然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学习的状态却迥然有别。有的同学起初很有激情,可是越学越没有动力,你催一催,他动一动,你不催,他就不动;而有的同学则始终保持着巨大的激情,学习的主动性很强,不用老师提醒,他们就能做到自动自发地学习。两者之间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原因就在于同学们的学习是否有目标,有目标学习就有动力,没有目标则越学越没劲,结果动力也就消失了。因此,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热情,动力十足,我便想出了一个对策,即让同学们在学习之初就写下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为之去奋斗。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如果一个铅球运动员在比赛时没有目标,那么,他的成绩一定不会很好。如果他心中有一个目标,铅球就会朝着那个目标飞行,而且投掷的距离只会更远。”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当我们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时,就会有不懈的动力,向着心中定好的目标前进。
众多考入北大、清华的同学身上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有一个清晰的、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且在目标确定之后,就会坚持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轻言放弃。
我认为学生没有目标,盲目的学习,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没有目标引领着他们,就很容易跑偏或者放弃。或许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高考。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他们放弃了几乎所有的娱乐活动,努力学习。他们相信中学的付出都会在大学里得到回报。不幸的是,进入大学后,他们会发现大学的生活远不是他们自己的期望,他们便处于迷茫之中。
若想不陷入如此迷茫,需要做的,不是想高考要考多少分数或者什么学校,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最渴望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哪怕历练千辛万苦也绝不放弃的职业到底是什么?只要找到了那个职业,人生目标也就随之确定。有了人生目标,自然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他自然会为自己作好人生规划,知道为什么去学,知道学习什么,也会努力去学习自己该学的各种知识,为将来打一个牢固的基础。
人生在世,谁也不能缺少目标,学习也一样。毕竟,对一艘没有目标的航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相反,只要确定了学习目标,也就有了方向;有了方向,一个人自然就能向着远方前进,待到那时,一切也就变得精彩起来。
(石泉县江南中学 马红芳)
掉在书桌上的眼泪
咸涩的泪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来不及经过青春的脸庞,便吧嗒一声掉在了寂寞的书桌上,顷刻便化为烧灼的呐喊,或游离为沉默的分子。轻轻绕过桌旁,小心捡起划过心痕的文字,有一种难过,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同情。
期末考试时,书桌上的书全被搬迁,我在监考时却无意发现了每个书桌上都有一些小秘密,刚开始有点如获至宝,随后有些沉重。书桌上刻的文字大多与爱情、友谊有关,少数是激励性的。
“将忧郁进行到底”“或许我是你生命中王子”“爱的越深,伤的越深,爱恨情仇”“一个人走到底”“快乐离开”“很傻,很单纯”“大大裂裂不一定是坏,温文尔雅不一定是真”。
细读以上文字,也许我们该坐沙发了!
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文字背后也许都会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而我们的教育往往只停留在简单而重复的说教上,治表不治根。孩子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上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他们连自身情况都没搞明白的时候,很多老师就实行高压政策,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于是学了数学,还要学英语,做了习题,还要对付考试,能力强的还能博得老师的夸奖,心理上能有一些安慰,能力差的,就没有出头日了,时间一长,不找一点刺激才怪,打架斗殴的事发生了,早恋出现了,老师紧张,家长不平。恨铁不成钢的家长们,会骂学校管理水平出现了问题,而不管自身在孩子面前除了吃喝方面又关注孩子多少,每日给孩子灌输的金钱观念,孩子在校能学好吗?现在有几个家长在家看护儿女的?甚至过年都不回来,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那就要在生活中寻求一种寄托来填平落差和欲望,但并不是每一种寄托都是安全的,不管是友谊,还是他们所认为的爱情,伤害出现了,自残也就开始了。我曾亲眼看见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孩儿的手臂上用刀深深刻划过的伤疤,心灵之痛超过了切肤之痛,也曾看见目光澄澈的少年因父母的疏远而变得黯淡神伤,更可怕的是向死神迈步,而做父母的可能还会继续淡漠下去。
孩子一出世就是一张白纸,纯洁无瑕,是父母帮孩子涂上的第一笔,而这第一笔的基调若是冷色的,那孩子以后会在这张白纸上涂上更多的冷色,若第一笔的基调是暖色的,孩子的心灵就会有更多的温暖,对人生,对生活就会呈现出无穷的热情,阳光开朗的心态会让他们变得自主豁达。孩子永远是父母手中的一根线,要想风筝飞得更高更远,父母必须牢牢掌握这根线,不是紧拽,也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只是拴住,否则,它不会飞得很高,或许还会从半空坠落在某个树梢上,而父母还全然不知。
一个孩子能否健康的成长,除了老师正确引导,其实还需要家长的鼎力配合,否则就会出现5+2=0的情况。如果说一个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那么家庭中的每个孩子便是社会的一个分子,我们都有责任好好教育他们,让孩子们健康而快乐着。
让我们把温暖的目光多多投向这一群孩子们吧,我们的青春已过去了,那时的我们也曾犯过很多错误,为什么不去原谅现在还懵懂的少年?其实多年以后,回味这些幼稚的错误,觉得那都是成长中的经典,经久不衰,也许还会是青春底色中最靓丽的背景。
当孩子向我们投来怨恨的目光时,当孩子向我们诉说他心中你认为还很可笑的秘密时,当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时,当孩子捧着不及格的试卷拿到你的面前时……请停止你手中的工作,请停止你愤怒的思想,请放下已抡起拳头的手,摸摸孩子还很稚嫩的脑袋吧,擦擦孩子委屈的泪水,也许只要你一个鼓励的眼神,也许只要你一个爱意的微笑,瞬间都能帮孩子树立信心,瞬间你们都会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你们之间就不会存在严重的代沟,你不会再是唠叨婆了,孩子也不会是丑小鸭了。
若是这样,孩子书桌上的文字许是灿烂阳光下的信念,这些信念会化为孩子奔跑的声音,我们都站在一旁,仅仅为他们摇旗呐喊,为下一站的接力赢得更多时间而欢呼!
(平利县城关初中 汪贤莉)
新闻推荐
旬阳交警大队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工作模式 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交流
阳光讯(记者潘定安实习记者奚钦通讯员李大康)1月29日,旬阳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长汪乾博作为西北片区唯一的优秀基层交警大队长...
旬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旬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