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泗城文庙大门
旧泗城文庙
新泗城文庙
泗城文庙位于凌云县城解放社区,与太平桥相邻,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是泗城府第十八代土司岑继禄所建,起初是泗城岑氏土司家族的私塾学堂,始称黉宫(古代学堂的称呼)、府学宫。乾隆五年(1740年),凌云知县李崇阶扩建。乾隆十五年(1750年),因泗城府创办了云峰书院,产生了公学,所有学子都转入云峰书院读书,府学宫无学生就读,官府就把空置的府学宫当做每年春秋仲月祭祀孔子和弟子,以及先贤先儒的场所,于是府学宫就变成了文庙,并改名为泗城文庙。
泗城文庙后来又经过几次重修和扩建,据凌云县历史记载:嘉庆六年(1801年)泗城知府马愚、道光七年(1827年)知府张志咏、道光三十年(1850年)泗城贡生黄家德先后重修。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地势低洼,水常泛滥,泗城知府梁炳汉把文庙迁到城西三元街,光绪十六年(1890年),泗城知府邓辅锦听风水先生说:三元街风水不旺,难出状元,所以又将文庙迁回旧址重建,此次重建是依照文庙的规制而建,建筑坐东朝西,西邻澄碧河,东靠寿桃山,总体建筑依次为照壁、礼门、棂星门、泮池、状元桥、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崇圣祠、庙墙等,总面积为2172平方米,建筑全部是砖木瓦石结构。
民国初期,泗城文庙逐渐被毁坏,到解放初期基本完全被毁,只保留下三间大成殿建筑。后来该地段作为市场一段时间,20世纪60年代大成殿被用作该县城的发电机房,20世纪70年代又被用作该县五金公司的交化仓库,交给该县五金公司使用和管理保护。1982年,泗城文庙被公布为凌云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大成殿严重毁坏,该县五金公司效益不佳,无钱投入维修,就把文物的使用权和管理权转给政府。因长期得不到维修,到2004年时,所有的木结构部件大部分霉烂,屋面大部分坍塌变成危房,凌云县政府进行了抢救性维修,更换了四条大柱、所有抬梁、楞条和瓦角等。
2008年,为了保护和抢救优秀的文物资源,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凌云县政府决定在原址上全面修复泗城文庙。2009年10月,完成了庙墙、棂星门、状元桥、泮池、碑亭、两庑、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阁、孔子及四配塑像、牌匾、碑刻、对联的修缮复原,并对外开放。
2009年新建的泗城文庙,建筑主体是砖、钢筋混泥土、木、石结构,屋面盖琉璃瓦,总体保持原来坐东向西的朝向,建筑依次为庙墙、大门(也叫文昌门,门上挂“文庙”两个大篆体字)、礼门、义路门、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碑亭、大成门、圣人坊、功名坊、大成殿和崇圣阁,总面积为2357平方米。
2010年,凌云县积极投入到把泗城文庙创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之中,不断完善文庙的各种配套设施,为文庙景区添建路牌、门牌、导游图、游览路线等,制定文庙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经过半年的努力,2010年10月,文庙达到了3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并通过了检查验收。
凌云新泗城文庙建成后,外表规模宏大、格局完整、金碧辉煌,除具有保护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作用外,还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新泗城文庙对教育后人缅怀先圣,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美德、开展文化旅游、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闻推荐
本报凌云讯 日前,一起发生在200多天前的命案经群众举报,随着凌云县警方的介入,真相被揭开,犯罪嫌疑人肖某被抓。2月27日上午,凌云县公安局接到一匿名群众举...
凌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凌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