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县逻楼镇林塘村林河屯是一个瑶族聚居的村寨。这里群山连绵,山高林密。当地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青年——邓永锋,他因地制宜,靠山吃山,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以养殖野生石蛙发家致富,并带领了村寨20位返乡农民工一起走上创业路。
近日,笔者来到林河石蛙养殖基地,见到了邓永锋,很难相信眼前这位“80后”的年轻人就是回乡创业致富的“领头雁”。经过一番了解,笔者对这个曾经的打工仔,如今的返乡创业楷模敬佩不已。
A
返乡创业
意外发现商机
邓永锋是个“80后”,2008年前他与妻子外出打工。由于只有初中文化,外出务工那些年,他们只能从事一些体力活,每年收入仅够养家糊口。家里年过花甲的父母和两个年幼的小孩成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2008年,他决心返乡创业,先是在家养猪,再是养鸡,但都遭遇失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山涧小溪里抓了一些石蛙回来放到废弃的猪圈里养殖,养了几个月后拿到集市上出售,出奇地卖了个好价钱——62元/斤,是当时土鸡价的4倍!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让他更加坚定养殖石蛙生财的信心。
但不幸的是,2011年,邓永锋的母亲不幸患重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就连给石蛙吃的饲料都没有钱买。当时,邓永锋走上了困境,被迫到街上开两轮摩拉客赚钱,每天收入50元左右,当时麦麸一袋100来元,辛苦一天只能买到半袋麦麸回来,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B
艰苦摸索
石蛙越养越好
刚开始创业那几年,邓永锋不辞辛苦,一边种地,一边上山找石蛙,所有的石蛙苗都是他徒手从山间小溪里抓捕来的,由于缺乏经验,初期石蛙苗成批死亡。为了求证原因,他日夜蹲守在小溪边观察石蛙的栖息生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邓永锋靠着心中的那份梦想,勒紧裤带坚持了下来,通过钻研专业书籍、网络授课、实践摸索等方式积累了娴熟的野生石蛙育苗、孵化、繁殖等一系列养殖技术,销售收入逐年提高,声誉也越传越远,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蛙能人。
邓永锋揭开养蛙池子上的木盖板,高兴地对笔者说,“你看,石蛙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生活,我的蛙池全是仿生态修建的,四方的池底中间部分凹下去,建成炒锅型,然后用木板做锅盖,炒锅式的池底坡度比较平缓,方便石蛙出来活动,白天石蛙躲在盖住的黑锅里休息,晚上出来活动觅食,我们都是在晚上喂食。”邓永锋一边指着池子说着石蛙的生活习性,一边轻轻地掀起池底的锅盖。“噼里啪啦”,黑锅里的石蛙迅速跳跃起来,让观看的人们真正体验到“蚂拐跳塘”的场面。
目前,邓永锋养殖基地面积已达1000多平方米,尚存种蛙1000多对,幼蛙15000多只。
C
立体种养
兼顾石蛙饲料
说起石蛙养殖,邓永锋说得头头是道。“石蛙对生活环境要求非常高,适宜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方生存,即使像林河水库源头这样原生态的水质也不能大意,必须定期检测水质的酸碱度,PH值保持要在7.0左右。同时,还要定期对蛙池进行消毒,保证水质清新,不能有寄生虫,每个养殖的池子要有进出水流通,每隔2~3天整个池子都要彻底换水一次。”
“养石蛙是很讲技术的,必须做到心细,马虎不得,如小蛙必须喂幼虫,如果喂成虫它吞不下去,就很容易卡死,很多初次养蛙的农户造成幼蛙大量死亡就是这个原因。”邓永锋走进他的黄粉虫养殖房,指着一箱密密麻麻的黄粉虫介绍说。
他在养殖石蛙的同时还进行黄粉虫养殖,据了解,黄粉虫富含高蛋白、矿物质和十七种氨基酸等,是石蛙的“粮食。“我的黄粉虫现在年产成虫500多公斤,很多石蛙养殖户都在我这购买,但我只卖种虫让他们自己去繁殖,幼虫留下来喂小蛙。”
接着,邓永锋还带着笔者来到桑园,“这片桑园有10多亩,桑叶含蛋白质高,并富含粗脂肪、钙、钾、镁等无机盐,幼蛙非常爱吃,所以我们就种桑来做幼蛙的青饲料。”
D
销路广阔
带领乡亲致富
对于石蛙的销路问题,邓永锋更是充满信心,他说:“如果规模只考虑本地销售,任何产业都做不下去。提供优质产品,做好客户管理和市场外销,培养客户忠诚度才是利润持续的有效方法。”现在,邓永锋已创办了自己的网站,宣传他的石蛙养殖基地,不少外地客户通过他的网站信息、电话与他联系业务,并亲自上门购买石蛙。据统计,2014年,邓永锋销售蛙苗10多万只,成品蛙100多公斤,总收入10余万元。
由于养殖的野生石蛙资源环境好,属于原生态无公害养殖产品,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清凉而且滋补的作用,邓永锋养殖的石蛙供不应求,远销广东、南宁、贵港、凤山等地。同时,邓永锋还创建了广西林河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了本村20户返乡农民工与他一起发展石蛙养殖。
新闻推荐
陇泵岩洞
陇泵岩洞剿匪战斗遗址位于凌云县泗城镇陇浩村陇泵屯北向一座大山的山腰,遗址是一处天然岩...
凌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凌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