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新闻 靖西新闻 田阳新闻 田东新闻 平果新闻 德保新闻 那坡新闻 凌云新闻 乐业新闻 田林新闻 西林新闻 隆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百色市 > 凌云新闻 > 正文

抗战时广西省府曾迁移到百色 李宗仁原配夫人到凌云避难 □本报记者 陆照德

来源:百色早报 2015-12-30 11:48   https://www.yybnet.net/

 

抗日战争后期,百色作为广西西部山区,一度成为广西省政府部分机关及人员的避难之地,当时,一副对联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形——桂省府数次搬迁,宜山不宜,都安不安,百色百变,从此直上凌云,安居乐业。四战区再度撤退,向华失向,夏威失威,云淞云散,盼望龙光反照,气煞健生。

上联嵌有地名宜山、都安、百色、凌云、乐业等地名。下联嵌有人名向华(张发奎,第四战区总司令)、夏威(第16集团军总司令)、云淞(桂林防守司令)、龙光(驻防在钦、防的邓龙光将军)、健生(即白崇禧,字建生,国军副总参谋长),该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当时国民政府腐败无能、一退再退的狼狈景象。

当时,国民政府广西省政府部分机构及人员流落到百色、田西、凌云、乐业等地,包括广西军政头号人物李宗仁的原配夫人李秀文,也到凌云待了1年时间。

省军政机关数千人分三路疏散到百色

1944年8月,日军攻下湖南衡阳,意图进犯桂林,第4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命第16集团军副总司令韦云淞为桂林城防司令,负责防守桂林。韦云淞知道桂林肯定守不住,战前即一边布防一边疏散军政机关人员及物资到宜山、平乐、昭平三地。为方便疏散,还专门成立以省府委员孙仁林为首的疏散委员会。

才疏散到宜山约半个月,桂林、柳州、梧州相继失守,疏散队伍撤离宜州,分三路西迁,一路乘火车到贵州都匀转汽车到贵阳、重庆(中央直属驻桂机关及有钱人的路线);一路由宜山直往田东转百色(省军政机构人员为主);一路由宜山步行经都安、隆山、武鸣、果德转汽车或船上百色(大多数人)。

省府机关刚到百色一个星期,日军即攻下果德,直逼田东,大家感到百色也不安全,于是各机关军政人员又奔赴凌云、思乐(乐业),财政厅等厅处部分人员则坐汽车到田西县(今田林)乐里,疏散到周边农村住村民家里。

军政机关狼狈西退时,省官员们沿途强购,每日杀鸡宰鸭,吃得很好,先后到达百色的省军政机关有数十个数千人,加上商民、难民,百色人口一下子增加了1万余人。追击的日军被粤军将领邓龙光在果德一带击败,退回南宁。

1945年春,张发奎带千余名士兵从贵州转到百色,设司令部,称病走避重庆的省主席黄旭初也“病愈”回到百色,见厅处级官员们闲居无事,便集中大家开演讲会。在百色的名流雷沛鸿、白鹏飞及各厅处长都登台演讲或做政策报告,黄旭初在场听,还要求大家写论文,亲自批阅,写得好的发奖金,写得差的挨骂。

1945年抗战胜利后,百色城人民欢歌载舞,庆贺爆竹声通宵达旦,举城狂欢,当年9~11月,退到百色的军政机关开始陆续返回桂林。

“准国母”李秀文的凌云岁月

李宗仁曾当“代总统”,夫人是郭德洁,但李宗仁还有个发妻李秀文(1891年~1992年),桂林市临桂县两江镇村头村人。1911年,李宗仁与李秀文结婚,后来李宗仁弃教从军,再娶郭德洁。

李秀文也在省府军政机关人员的逃难潮中,过百色去到凌云,没日没夜的奔波逃难中,到凌云的李秀文哀叹:“若是敌人连这弹丸之地都不放过,到时只好以身殉难了。”李秀文随行有厨师六五及一个十五六岁的侍女春燕。当时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在湖北时也交代部下好好照应大夫人。所以,李秀文在凌云的日子吃住都比较好,还有个勤务兵保护。

初到凌云,李秀文惊魂未定,天天叫勤务兵到县里探听消息,了解前方战况,得知日军退回南宁,心才略安,不时出走领略乡土风光。凌云县城街上“大块大块青石板铺的路面,因人久行,又光又滑”,也让她感到“别有风味”。

李秀文在凌云住了将近一年,还是听不懂凌云壮话。多年后回忆往事,她还记得开门叫“关道”,老鼠叫做“恼”,食饭叫“金艾”,出街叫“背噢”。

赶六天一次的圩日,看各民族群众来来往往,脸色红润,步履矫健,圩日买下几天的肉食,每天喝着清甜的河水,吃香香的香粳米,让李秀文感到很享受。厨师六五与勤务兵闲来无事,还合计买猪来杀卖肉,赚点钱,还能让李秀文吃上鲜猪肉猪肝。

当地人放养猪,猪喜吃人粪,又不兴设厕所,当地人野外大便,猪、狗跟在后面等食,人们习惯手拿一根棍棒,以便赶猪。李秀文知道各种“奥妙”后,“想笑又怕人,只好闷在肚里笑”。

乡村趣事多,都记在李秀文的心中,在《我与李宗仁》一书中记载:“乡民卖柴,不是用肩挑手提,而是用额头来承担,成百斤的柴火,用绳索捆好,再用一根宽阔的皮块,勒在额头,一用力,柴火便靠在背上,稳稳扎扎地,走起路来,似乎毫不吃力。一个壮汉,可以挑起百把斤。这种负重的劳动,与我们汉族大不相同,初看时很觉新鲜有趣。六五卖肉做生意,也想学着用额头挑猪肉。但额头老使不出力气,大家看他颈脖都涨粗了,却是背不起,最后还是用背背,不禁哈哈大笑。六五说:‘学不得,学不得,怕不把颈骨给折断才怪呢!\’”

广西省政府回迁桂林,李秀文亦随之回到桂林,结束了一年的逃难生活。

抗战中的甘田圩往事

疏散到百色的省政府机关中,有的逃到乐业县的甘田圩(今乐业县甘田镇),其中包括地政局、会计所、田粮处、卫生厅、干训局、无线电台分台等单位部分人员。他们多是普通职员或官职不大的人员及其家属,分住达坡寨、瑶上屯、那腊寨等地。

国民党军队也有三批过甘田,上乐业,过红河,进贵州,这些部队军纪严格,不骚扰百姓。最后一批还是军校的学生军,在现甘田中学处,每天操练、上课,还有用英语讲课的,近半年后才离开。

疏散到甘田的机关人员、小职员的日子也不好过,每日领口粮度日,时刻想着光复回桂林,职务高又有钱的人,则百无聊赖,经常聚赌打发时间。

机关人员的家属过惯了安稳生活,突然间奔波到甘田这个落后乡村,素菜粗饭,饱受逃亡与亲人离散之苦。好在甘田的老百姓热情朴实,教会她们做粉丝、饺子、沙糕、油煎粑等小吃。有些人还省吃俭用,省出粮食做小吃卖钱,有的来往于百色甘田之间,带些小商品回去销售,维持生计……这些家属女眷,与甘田的妇女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甘田本是个落后的小地方,突然来这么多人,热闹了不少,尤其是军政机关还修建了一所学校,让其子女上学,甘田的老百姓子女也可以入学,抗战胜利后,他们离开,校舍原封不动地留在甘田。

(本文参考:曹显焜《日军犯桂广西省政府西迁记》、谭明、李秀文《我与李宗仁》、杨斌《广西首府西迁》及相关网络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新闻推荐

让下甲的“名片”更亮丽 右江日报社“走转改”新闻采访培训基地在下甲镇揭牌

本报凌云讯

 

 

“下甲已成功申报自治区城镇建设百镇示范工程,跻身百镇示范工程建设行列;桑蚕业在凌云声名远扬,平怀村荣获自治区生态村称号;油茶产...

凌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凌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抗战时广西省府曾迁移到百色 李宗仁原配夫人到凌云避难 □本报记者 陆照德)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