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水果引人注目。本报记者潘浩 摄
“今年农业展上有哪些好吃的?”“展品来自哪里?”“价格贵不贵,性价比高不高?”……今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展仿佛一个“浓缩版国际馆”,吸引了众多商家和市民。
昨日,记者走进展馆,体验了一把“农业游”。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都抢着亮相,内蒙古的羊绒围巾、台湾的高粱酒、宁夏的枸杞以及广西本地的一些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商家纷纷拿出“看家好货”吸引顾客,记者不时的被热情商家拦下来试吃,大饱口福。
“一站式”购遍各地名优农产品
在名特优产品展示区,宜州丝绸、南宁柠檬鸭、凌云茶叶等众多特色产品销售火爆。“我们一大早就来了,中午吃压缩干粮,节省时间多买点东西。”市民刘阿姨扬了扬手中大包小包的“战利品”向记者说。
农业展不少商家打出“先尝后买”牌,效果甚好。“酸嘢香、辣、甜味道正合适,太好吃了。”一位尝过象州古榕酸嘢的游客赞叹道:“既有眼福又有口福,逛展会乐趣多,要买点回去。”
古榕酸嘢是古榕绿园食品有限公司经营的象州土特产,在当地小有名气。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在农业展酸嘢已销出两百多斤,销量还在继续增加:“此次展会通过试吃,了解消费者对公司产品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本地市民对产品是否适应,有针对性地对产品进行改进,争取向市场提供加大众化、更受市民欢迎的产品。”
不少商家打出“感情”牌。来自百色市凌云县的茶叶商家告诉记者:公司连续参展多年,农业展开展第一天许多老顾客得知我们在此展览,就特地过来买茶叶。凌云茶叶在农展会上销售情况好,一个早上就有好几个经销商来谈合作,农展会结束后就将着手开设分店。
广阔平台吸引更多商家
每年农业展参展商家纷至沓来,看中的正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提供的广阔平台。新客商络绎不绝,老商家继续进驻。不仅吸引广西的客商前来销售特色产品,区外的客商也来了不少。
从前几年的踌躇观望,再到今年的决定进驻,邱美微供职的公司是销售内蒙古特色产品的,今年决定进驻农业展,扩大公司知名度,提高公司产品的销量。“农业展这个平台知名度高、人流量多,我们十分看好。”邱美微说。公司主要销售内蒙古羊绒围巾、闷倒驴白酒等特色产品,邱美微连续两年来考察农业展的销售环境,对展会的人流量、类似产品的销售情况进行过细致的考察,得到的结果都较为满意。
“一天不到我们就销售了几百斤枸杞,今年的销量实在是太好了。”来自宁夏的一位枸杞销售客商说,她已经连续7年参加博览会农业展,每年的销量都很火爆。
产品质量好,不能被“埋没”。“农业展平台大,每年都在南宁举办,一些顾客每年都来我这里买产品,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客源。”枸杞销售的客商表示,尽管产品质量好,但以前受到产地偏僻、信息不畅通等因素的限制,销量一直上不去,卖不上好价钱。自从参加博览会农业展后,每年的销量都有增加。
“互联网+”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新渠道
近年来,“互联网+”浪潮几乎席卷各个行业,农业领域也不例外,农产品正在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利用“互联网+”开辟线上销售模式,拓展新的销售渠道,正成为一些农产品生产企业增加销量的重要手段。在水产畜牧展区,一家牛奶生产企业“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的销售模式引人注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将线下消费与线上下单相结合,目前该公司的产品更多是通过线上销售出去的。该公司想借助此次农业展平台提高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体验公司新的销售模式,吸引消费者“下单”。
新闻推荐
帮出真情意 带出凌云志 ——中直、区直单位对口帮扶凌云县脱贫攻坚纪实
本报记者陈强通讯员杨通站月日,伴着瑶族长号声吹响,全国首个高铁无轨站在凌云县开通运营。凌云县高铁无轨站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牵头支持、南宁铁路局帮扶建设,极大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助力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