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左一)给贫困户送去慰问品(图片由张鹏提供)
张鹏到村里扶贫时,妻子负责在家照看孩子□本报记者 陈伟玲摄
众所周知,要把工作和家庭兼顾得很完美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可凌云县加尤镇央里村203户贫困户863人的脱贫都指望他呢!没办法,作为央里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张鹏把远在玉林的家一起搬到村里来,携妻带子搞扶贫,埋头苦干,终于为群众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脱贫道路。近日,坪上屯群众联名给他所在的公司写了一封感谢信。
修路通水建水柜,筑牢脱贫基石
“……特别要感谢的是,自张鹏驻央里村任第一书记以来,他为了我坪上屯行路难问题,多次找县里相关单位,三番五次与县领导沟通协调,不辞辛劳,辛勤工作,终于在今年8月完成了通往我们坪上屯的长4.5公里、宽4米的屯级道路硬化工程……”这封感谢信,让张鹏很感动。
张鹏是广西交通投资集团玉林高速公路运营有限公司博白收费站的站长,今年32岁,中共党员,玉林市北流人。去年10月,被选派为百色市凌云县加尤镇央里村驻村第一书记。
说起坪上屯这条路的协调建设,其中的辛苦也只有他自己能切身体会到。从走访部门、争取资金,获得批复开工建设,到完工,这中间的过程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央里村位于凌云县加尤镇南部,全村26个村民小组,32个自然屯,共921户37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3户863人,贫困发生率达22.81%,是全广西“十三五”期间四类贫困村。从驻村的那一天开始,张鹏就通过走访核查发现,该村致贫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基础设施落后,表现为三点:村里大部分组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差;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差,大部分农田缺水灌溉;安全饮水设施差,部分群众喝不到干净的水。
张鹏说,让群众路通了,才能“走出去”;让群众有水耕种,农业产业发展才有保障;让群众有干净的水喝了,才能保障身体健康,才有脱贫致富的身体基础。所以,要脱贫,必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为此,驻村后,他首先着手帮助群众走访协调部门、争取资金、加大基础建设力度。通过他的努力,580万元的基础设施项目投入该村。其中,牛洞至上央、央里老桥头至坪上屯、芳凌村至拉桥路口、乱岩柯至标村屯4条通屯道路硬化共15公里得到硬化项目,直接受益群众达744人;获得河堤新建项目1个、共4处得到修剪;获得水柜建设4000立方,直接受益群众93户423人。
因为张鹏经常在群众堆里扎,所以跟跟群众的关系特别密切,坪上屯道路建设完工后,群众为了庆祝和感谢他,特意买了一头羊在村里杀了煮好请他去吃一顿。但大家深知他的脾气,明摆了告诉他是请他去吃饭的话,肯定掘地三尺都找不到人影。所以,群众打电话来向他撒了个谎说,屯里有人争吵不休,请他赶紧过来协调。此时,正在柳州市开会的张鹏接到了电话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么远,等自己赶回去,都不知道事情要演变成什么样子了。听到张鹏正在柳州开会,还想急着赶回来,打电话的群众才把事情说了个明白,说只是为了请他吃饭,跟他开个玩笑。张鹏听罢,这才放下心来。群众此举让他很感动很欣慰,为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张鹏开完会回到央里村不久,便收到了来自坪上屯群众联名写给广西交通投资集团玉林高速公路运营有限公司的感谢信。
携妻带子来扶贫,把家安在央里
群众对张鹏感情深自然是有道理的,因为张鹏进入央里村以来,为了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他几乎把时间都给了群众,与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对家庭照顾甚少。
去年,当他刚被派选到央里村当第一书记的时候,他的大儿子还没到四岁,小儿子才刚出生一个多月。因为没人帮带孩子,体谅到妻子的辛苦,张鹏先是把大儿子接到央里村,寄放在村部旁幼儿园上学。
“公鸡带仔难上难。”这话在张鹏身上体会尤其深。因为工作繁忙,三五天见不到儿子是常有的事。儿子就被全托在幼儿园里,每到周末就接到央里村村支书家或者群众家里。“反正是哪家有饭就在哪家吃。真的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了,好在他不挑食,不怕生。”说起大儿子,张鹏觉得很愧疚。有一次,他走访群众太晚没回到家,手机又没电了。儿子找不到他,又打不通电话,被吓哭了。央里村支书不知给多少个人打了多少个电话,才辗转联系到他。听到儿子在电话那头的哭声,这头还在为群众做扶贫工作的他心都碎了。
张鹏说,他也想多花点时间来陪陪儿子,可是扶贫工作繁杂,少一点没做好都有可能前功尽弃。还好,妻子姚卉萍对他十分理解和支持,让他有了继续奋斗下去的动力。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两人经商量,今年7月,姚卉萍辞去了工作,带着5个多月的小儿子来到央里村,与丈夫一起驻村。
“他在哪里,我就在哪里,这样才有家的感觉。”姚卉萍说,“我照顾好孩子和家庭,他才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扶贫工作上。”对于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张鹏很是感激,这些年来尤其是驻村任第一书记后,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如果自己三天两头往家里跑,群众有事找不到人影,那么扶贫工作便是纸上谈兵。驻村第一书记如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话,群众也不可能真正是因为得到他的帮助而脱贫致富。所以,自从接到来央里村任第一书记的任务后,他便决定一定要把家也安到央里村来,安到群众心中去,妻子带着小儿子的到来,无疑是给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央里村不比城市,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姚卉萍从来没有怨言。张鹏说,没有妻子在背后默默付出,自己肯定做不到那么好。
扶持产业跑销售,不拔穷根不罢休
央里村是2016年必须脱贫的村,但面对203户863人的贫困人口和22.81%的贫困发生率这两组数字,让张鹏倍感压力。要脱贫,必须把致贫的根本原因找出来。张鹏走访调查后发现,央里村产业单一、销售渠道少、产值低,无支柱型产业,属于传统的农业生产,群众无稳定收入来源,缺少生产发展资金;同时,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生产管理水平,这几点成了制约该村村民致富增收的主要因素。
为此,驻村后的张鹏首先利用该村的原有条件,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出去,增加收入。于是,他走家串户,收集农户农产品上市时间、产量等基本信息,把收集到的信息依托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山乡农产品公司进行收购、销售,并通过凌云县山乡公司进行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发展食用菌、生态灵芝农产品的种植,利用中国农业信息网、凌云桂富宝电商、微商等多种平台和渠道,把央里村的农产品销售出去。
同时,为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抗风险能力,在张鹏的协调下,央里村原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扩大,为贫困农户解决务工问题,带领5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共同致富,牛心李、猕猴桃等农业产业规模化种植面积达450亩,村民采用租赁土地的模式收取田地租金,多了一个增收致富的途径。
在张鹏的努力和帮助下,央里村的农村品销售明显增快。据介绍,央里村借助凌云县山乡农产品公司统一收购,由农产品公司来进行委托销售的农村品,仅今年上半年的销售业绩额就已跟去年全年的销售持平。
此外,为了更好更彻底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张鹏结合该镇帮扶一户一册(即一贫困户一个脱贫方案)给央里村203户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出每户脱贫摘帽方案,把责任落到每位包村工作队员身上,并通过表格形式喷绘粘贴在村部公示栏,方便群众联系帮扶干部,让包村工作队员清楚地知道自己负责的贫困户的贫困原因,从而帮助寻找脱贫方案提高使命感,使央里村2016年完成脱贫摘帽的目标。
新闻推荐
2016年第12届广西“拔群杯”篮球赛决赛在凌云开打 东道主揭幕战迎“开门红” □本报讯记者 文白毅 文/图
比赛精彩瞬间11月8日晚上7时许,2016年第12届广西“拔群杯”篮球赛决赛在凌云体育馆开打。来自南宁、百色、河池、崇左4个市共36个县(市、区)参加了以市为单位四个赛区的预选,最终选拔了16支男队和16...
凌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凌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