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里村驻村第一书记张鹏指导农户进行网上销售。 □黄少侠摄
党员干部、第一书记在下甲镇加西村种桑养蚕基地察看桑园情况。□肖发凌摄
林下养鸡成为脱贫产业。□肖发凌摄
陇雅村党支部书记吴天来在护理铁皮石斛。□罗 南摄
妇女职业技能培训班开班。 □秦 萍摄
崭新的凌云高中。 □黄少侠摄
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喻云林到凌云县开展扶贫工作调研。□黄元荣摄
县委书记伍奕蓉到伶站瑶族乡开展扶贫工作调研。 □黄元荣摄
县长莫庸到逻楼镇大洞村了解贫困户情况。□肖发凌摄
浩坤三合屯正打造成为旅游景点。□肖发凌摄
在建的城南“幸福花园”扶贫移民安置点。□黄元荣摄
加尤镇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肖发凌摄
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牵头帮扶下,凌云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百色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发展机遇,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年度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在历届班子打下的良好工作基础上,按照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壮志凌云、永不言弃,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强力推进贫困人口脱贫摘帽工作,确保2017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倾情帮扶让联系村成为楷模
在脱贫摘帽行动中,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负责联系上蒙、平林、羊囊、浩坤4个村。派驻凌云县的工作队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探索出了许多好方法、好路子。截至10月底,对照“十一有一低于”脱贫摘帽12项指标,这4个村已有11项指标达标,仅差贫困发生率这项指标未达标。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驻平林村第一书记通过带领党支部与凌春茶叶公司洽谈合作,把茶厂600亩茶园无偿分给贫困户管理,贫困户只需投入劳力管护茶园,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保价收购鲜茶,在平林村走出“支部+公司+基地+农户”路子,实现了公司和村民双赢,有效发挥了村级党组织的带富作用,得到了群众的赞誉和支持。浩坤村工作队通过组织培训和加强引导,组织当地贫困群众发展农家乐、游艇服务、实施生态养鱼、参与景区保洁等,探索出了一条促推贫困户参与旅游开发,从一产向三产转型的路子,有效地带动了一批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和增加了收入。上蒙村在第一书记的牵头联系下,争取到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协同进村,开展教育培训、调研指导、捐资助学等活动,帮助村民拓展思维、开阔眼界,提升他们脱贫致富的能力素质,开辟了成人教育培训校村合作扶智脱贫新模式。目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民族大学已捐赠各类书籍折价5万元,并到上蒙村培训贫困农户53人次。羊囊村通过第一书记牵线搭桥,农商行对有能力有劳力而缺乏资金的贫困户提供发展资金,利用村里的油茶林、八角林等资源发展林下养殖,并组建合作社,推动山猪养殖产业出特色上规模,实现了“金融机构+贫困户+合作社”联动发展,有效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脱贫攻坚首战之年成效喜人
2016年年初,全县精准识别出的53个贫困村、11325户48078贫困人口。截至10月底,今年预脱贫的17个贫困村已有10项指标达标,达标率83.33%,未达标的公共服务设施和贫困发生率2项指标在年内完全能够达标;此外,羊囊、么贤、双达、加西、龙化、布林等6个贫困村已有10项指标达标,年内有望能同步实现脱贫摘帽。全县已实现脱贫4775户20754人,占年度计划脱贫户数的130.22%;预计全年可实现脱贫出列5000余户2.4万余人,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45%左右,全县脱贫工作井然有序推进。
——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夯实基层根基,脱贫攻坚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围绕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抓基层打基础,建队伍聚人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以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先锋行”活动,全面开展以党支部“三为三在”、党员“三联三带”为主要内容的“茶乡旗帜工程”,整顿转化后进村级党组织20个,培育出“陇雅”式党组织25个、“天来”式党支部书记20人,进一步实现党支部班子配齐配强,筑牢脱贫攻坚的党建根基。二是“结一联五”活动深入开展。组织县处级领导及各帮扶单位主要领导深入联系村开展“结一联五”扶贫调研活动,与结对帮扶村群众面对面交流,共商脱贫攻坚大计,脱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马上解决,事情马上就办。同时,大力开展“干部结对帮扶”活动,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结对方式,全县共结成2911对帮扶对子,覆盖全县11325户贫困户,一对一解决困难,制定帮扶措施,有效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出列步伐。三是充实攻坚力量。调整落实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工作人员和53个贫困村帮扶单位及责任人。为强力督导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选派了54名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吃苦劲头足的县处级干部和乡科级干部,组建成凌云县8个工作督导组,开展督查工作,确保了全县脱贫攻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四是狠抓干部补能提速。结合精准脱贫,创新干部培训新模式,开设党员干部“夜校”培训班,通过学员自主选课、自主选班、集中授课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党员干部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冲突,为全县脱贫攻坚提供组织人才保证。
——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增强造血功能,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坚持把旅游、茶叶、桑蚕、油茶、碳酸钙等“五大产业”作为脱贫奔康的支撑,强化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坚持长中短结合,力促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旅游产业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产业稳步发展,生态碳酸钙产业有序发展,同时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奖补机制,激发贫困农户投入产业发展热情,使积极发展产业的贫困户都能享受到两年内最高累计可达3500元的奖补资金,有效调动了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增强了脱贫出列的内生动力。
——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提升硬件基础,区域发展水平切实提高。通过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县贫困村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计划实施交通、农村水利、危房改造等帮扶项目285个,总投资2.05亿元,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计划投资4697.05万元,实施下甲加西村加西屯、弄福村大寨屯等10个新农村建设项目。目前,10个新农村建设点房屋外立面改造基本完成,村部建设、道路硬化等其他项目有序推进,预计12月底可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以金融扶贫为引擎,激活内生动力,资金使用拨付廉洁高效。全面落实扶贫开发政策,积极争取各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社会帮扶,多渠道加大扶贫攻坚资金投入。出台《凌云县扶贫贴息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扶贫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撬动相关金融机构扶贫贷款的积极性,切实为全县贫困户、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小微企业、规上和限上企业,解决融资难、担保难问题。截至10月底,累计发放贷款3075户1.63亿元,今年第一批放贷任务顺利完成。全县共收到上级扶贫专项资金2.54亿元,已拨付使用1.2亿元,拨付使用率为46.3%;县本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安排2000万元用于扶贫工作,目前资金已全部拨付使用。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贷款,目前国开行、农发行贷款资金到位9.01亿元,已使用4.15亿元,各项扶贫专项贷款和财政扶贫资金的陆续到位,极大坚定了凌云人民脱贫摘帽的信心和决心。
——以移民搬迁为契机,优化人居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改善。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贫困户搬迁到城区、集镇、中心村。通过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利用乡镇工作信息平台和党务村务公开栏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贫困户群众移民搬迁意愿极大提高。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环浩坤湖移民搬迁扎实开展,跨区域搬迁有序推进。全县意愿搬迁至田阳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483户10016人,已交付购房定金有1022户4892人。
——以智力扶贫为核心,开启致富之门,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按照***的要求,把智力扶贫与各阶段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素质和造血机能。完善“贫困青年岗位就业培训生活补助机制”,举办技能培训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88万人次。实施少数民族提升计划,设立民族教育发展基金,实现教育***向少数民族聚集区全覆盖。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补助力度,有效缓解贫困学生生活压力。创新参与式扶贫模式,增加贫困群众劳务收入。在扶贫项目的实施中,农户在当地就近务工,有效促进贫困农户1298户参与务工,增加收入。
——以政策兜底为保障,服务特殊群体,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采取分类兜底保障的原则,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兜底保障,切实发挥低保政策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强力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由民政、教育、人社、财政等31个县直部门为成员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做好特困人员供养、低保、医疗、临时救助,着力抓好兜底保障实现***。截至10月底,全县共发放农村低保救助金3195.97万元,发放医疗救助3600人701.48万元,发放临时救助40户160人、救助金额13.67万元。
机遇与挑战并存。凌云县新一届县领导班子在充分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审时度势,立下雄心,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首战必胜的信心,率全县党员干部发扬“壮志凌云、永不言弃,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凌云扶贫精神,乘胜追击、攻坚克难、精准发力、补齐短板,以超常规举措,强力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凌云县已经基本具备由脱贫第三梯队提升到第二梯队,可提前实现脱贫摘帽的条件。
新闻推荐
本报凌云讯今年以来,凌云县以国家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契机,通过出台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着力培育积极性高、有较强服务带动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调动广大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