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怀红军亭对面是花园一样的村庄张永波(右)与乡干部在纪念碑下讨论他重新写的红八军过彩架村手稿
多年前在龙州起义的红八军第二纵队北上时曾路过凌云县下甲镇彩架村彩架屯、沙里瑶族乡沙里村弄怀屯,到乐业与红七军汇合,红八军在彩架村的“突围之战”,广为人知,而红八军转战经弄怀背陇瑶寨休养之事,知者甚少。
近日,记者采访发现,在这两个红八军战斗过的地方,都已经楼房矗立,道路硬化到村里,鸟语花香,村庄像个山间公园,群众早已实现了当年革命追求的“有饭吃,有衣穿”的生活,正在昂首阔步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彩架村位于下甲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9.5公里,泗水河依村缓缓流过,四周群山起伏,凌百公路横贯山腰而过,“红八军彩村(年村名)战斗纪念碑”就矗立在村边陡峭的石山下。岁的退休教师张永波说,这座纪念碑是年市委组织部出钱帮村民重建的,村民集资自建的纪念碑原来在村口。张永波是发起人,年长张永波岁的李建章是筹划人。
一个山村小学教师,为何要发起建纪念碑?原来,张永波的家世与当年红八军二纵队进驻彩架村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母亲李氏晚那时年轻没出嫁,她的哥哥是彩架村村长,叔叔李秀三是沙里农会主席、赤卫队营长。他们得知韦拔群早在东兰带领贫苦农民搞革命、分田地,是帮贫苦农民的,因此红八军到来时,得到村里群众的欢迎。我母亲还挑水、煮饭给红军吃,她在世的时候,跟我说了红八军在村里的事迹,我比较清楚这件事。”张永波说,红八军原本打算从村西口上沙里的,因被岑建英带领的桂军、民团占领隘口以逸待劳,参谋长袁振武带先头部队打上去,正面攻不下,军长何家荣带大部队从村的另一侧经“陇靠”(地名)走小路跳出包围圈,袁振武带的先头部队走野路绕道攻击隘口伏兵后侧,击溃敌人,才赶上大部队。
大部队经过红壁岩、仙人岩等一路战斗,转战到沙里山间,部分伤员到深山里的弄怀背陇瑶寨休养,瑶民还采药给战士们疗伤。
张永波说,他退休之后,意识到村民们对过往毫无所知,就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让后人懂得这些历史。他把这个想法跟李建章说,李很赞同,就去发动群众共同建起了纪念碑。
这两年,在市委组织部的帮助下,彩架自然村交通硬化到村民家门口,村民经过劳务输出、种桑养蚕,建起了楼房,全村户人其中彩架屯有户多人仅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多户,这在当地算是比较富裕的村庄了。
村主任李新红说,彩架村在家务农的农户大多以种桑养蚕为主,其中彩架屯几乎家家种桑,多户种桑又养蚕。村里第一个响应政府搞种桑养蚕的李天纯,现在成了村里种桑养蚕大户。当年李天纯大胆迈出那一步,妻子还试图劝阻,现在做成功了,夫妻俩和睦得很,成为村里勤劳致富的榜样。
年5月开始,全村以“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为目标,分片包干、定期检查,开展评比表彰和“小手拉大手”活动,努力推进清洁乡村工作,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村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文明卫生意识明显增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汽车沿着“之”字形的山间公路走了1个多小时,才从彩架村到达沙里瑶族乡沙里村弄怀屯。这里清幽、安静,鸟语花香,远看像个休闲山庄。乡、村干部说,弄怀年之前还很落后,那一年,弄怀屯在自治区委组织部携手自治区、市、县各单位的帮扶下,投入资金万元,建成沙里瑶族乡第一个新农村示范点,才有了弄怀屯今天的面貌。
岁的梁建和说,弄怀瑶寨人当时可能害怕,因而死守秘密,到他们这一代几乎都不懂红军在弄怀的经历,直到年自治区委组织部牵头联系帮扶该村,修路建新房,建了红军亭,这个秘密才被知晓。
弄怀屯是一个纯背陇瑶族屯,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全屯有居民户人,劳动力人,正式党员6名。由于该屯四面环山,耕地水田较少,人均耕地不足2亩,当地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和养殖。
在老村主任陆成荣家里,其妻子石金秀刚摘猪菜回来,她说,现在生活很好,自来水引到了家门口,“以前吃水可苦了,要到对面的山坳里去挑水,旱季山坳里水少,还得到沙里去挑,一个早上才挑得一挑水回来。”
新闻推荐
弘扬孝悌文化 营建和谐村庄 □本报记者 陈伟玲 通讯员 肖发凌 文/图
精彩的文艺节博得在场的老人们开心一笑加尤镇百陇村幼儿园小朋友在表演节目“弘扬孝文化,做个孝子孝孙,尊老爱幼,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过得更美好,这是我们村今后工作的重点努力方向。”昨日,在凌云县加...
凌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凌云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