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评
黄伟林
如今各地节庆很多。据统计,广西节庆的数量已经发展到130多个,超过广西全部109个县级行政单位的总量,真正称得上一县一节,有的县甚至一县两节、三节。
这些文化节庆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各民族的传统节庆,如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苗族斗马节、侗族花炮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分龙节、京族哈节等。这些传统的文化节大多有数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历史的悠久业已证明了它们的生命力和传承力,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话题。第二种为新创制的文化节庆,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梧州宝石节、北海国际海滩旅游文化节、永福福寿文化节、兴安米粉节、崇左(德天)边关国际旅游节、百色乐业国际天坑旅游节、罗城攀岩旅游节、宜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天峨红水河龙文化旅游节等,这些文化节通常只有10多年、数年的历史,它们大都面临创办容易、持久困难、初期热闹、后来冷落的局面。
认真检索这些新创制的文化节,可以发现,它们的创制大都依托于当地的某种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用“风物”一言以蔽之。风,风光、风情、风俗也;物,食物、器物、品物也。风者,可以观光;物者,可以商贸。文化节庆,以文化之名,行旅游观光、物产营销之实。因此,几乎所有文化节庆,都是在旅游和商贸两个领域里做文章。这样的文化节,其出现早期,因为新奇稀少,令人惊喜;然而,数十年发展下来,由于缺乏内涵的注入、形式的翻新,导致了文化匮乏、经贸疲软的结果,给人千节一面、难以为继的感觉。
大多数文化节沿袭的是所谓“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陈旧思路。文化是一个幌子,经济成为主角。这种思路最初也是创新,其创新价值在于触摸到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但因袭时间长了、模仿对象多了,文化节的创制者眼里只剩下经济,忘记了文化。文化节因为缺失了文化这一核心价值,就失去了活力、动力、凝聚力,形成了审美疲劳。
一个区域性的文化节,必须与这个区域的核心文化价值紧密相关。如果没有找到这个区域的核心文化价值,而是随意性地让本区域的某种物产或景观作为文化节的内涵,这就造成了文化节名与实的分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而行不果。没有本土文化支撑的文化节,难以得到受众的认同。
一个文化节,不仅需要有核心文化价值作为灵魂,也需要有相应的产业作为依托。否则,这个文化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产业获得文化节这样一个释放空间,让文化节获得产业这样一个依托。以文化驱动产业,找到节庆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点,才称得上是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许多文化节,往往办成一台晚会、一个项目洽谈会、一个旅游接待会,成为政府的节、官员的节,内容单一,辐射狭窄。真正的文化节,应该为区域百姓共享,真正将节日的快乐传递给每一个市民,激发出每一个市民产生参与节庆的热情。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各地的文化节固然应该弘扬本土文化传统,但同时也应该吸纳和包容国际先进文化。尤其是定位于创新创意的文化节,应该将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元素引进,形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互动,外部观念激活本土灵感的势头。
新闻推荐
在不久的将来,香港居民在西九龙站上车后,40分钟左右即可抵达广州南站。经过换乘南广高铁列车,3小时即可直抵广西首府南宁;若选择同样以广州南站为起点的贵广高铁,则可以用更少的时间抵达广西旅游...
百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百色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