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教师”送学生上学
“鸳鸯”守瑶山
在伟弄小学,这对“鸳鸯”待了15年。
伟弄是汪甸唯一一个瑶族聚居的山寨,而海拔最高的伟弄小学是汪甸条件最差的小学之一。伟弄小学始建于1956年,借用村民的房子上课;1968年建成两间茅草房校舍;1972年修建成两间土墙瓦房;1999年才建了9间砖瓦结构平房。罗凤立和兰海青夫妇是在这9间砖瓦结构平房建成后来到了这所学校。
到伟弄小学报到的那天,罗凤立和兰海青夫妇打包了简单的行李就出发。由于不懂路,加上交通不便,罗凤立和兰海青边扛着行李进山边打听。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了一个叫百会的地方,他们向村民打听了学校的电话号码并给校长打了电话。接到罗凤立夫妇的电话,伟弄小学的校长李孝清骑着自行车从学校赶来接他们。当他赶到百会时,看到罗凤立和兰海青大包小包的行李放在路边,考虑到进山的路还有很远,于是李孝清就为他们拉来一匹马驮行李,然后自己骑着自行车一路随行。中午出发,经过2个多小时的跋涉,罗凤立和兰海青夫妇早已饥肠辘辘,一路上饿极了的兰海青不断地问:“准备到了没有?”每次校长都回答“快了,前面就是了”。一问一答几个回合下来,走走停停3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学校,而此时已是下午5点多。到达学校后,罗凤立才发现马背上驮的原本是圆形的脸盆已经变成了椭圆形。
学校到了,等待罗凤立和兰海青夫妇的是没有见过的艰苦:半山腰上9间平房一字排开,全校110多名学生,有9个老师,坑洼的操场上长满了杂草,没有一张像样的桌椅,也没有水,夜晚更是静得可怕……
2000年至2007年间,学校还没有蓄水池,每年3月到5月是枯水期,为解决饮水问题,学校领导和教师们就骑摩托车到几公里外的河边用塑料桶装水拉回学校。直到2011年修建了蓄水池,他们才结束了这段挑水生活。
艰苦的办学条件,闭塞的交通,收入不高,初到伟弄小学的时候兰海青和罗凤立也有过“逃离”的想法,但他们考虑再三最终选择了坚守。后来,为了能在天黑之前到达学校,罗凤立和兰海青每周星期天从中午就开始走路进山,一根木棍挑着两袋东西,一头是几斤大米,一头是从家里带来的青菜和干菜,走走停停,走到学校已是傍晚。
从1999年进入伟弄小学教书,如今已是第15个年头了,15年大山里的艰苦生活,有的老师调走了,有的老师买房子了,但罗凤立和兰海青夫妇依然坚守着,他们最值钱的家当就是进出大山用的那辆摩托车。在这15年里,罗凤立和兰海青夫妇看着许多年轻教师因为受不了艰苦的条件,来了没多久又走了,而每当此时,他们更感到责任重大。“都走了,谁来教孩子呢?”为了山里的孩子,罗凤立和兰海青夫妇更坚定了留下的决心。
“鸳鸯”恋瑶山
15年对罗凤立和兰海青来说并不漫长,因为有对孩子们的爱和责任。
在伟弄小学,虽然学生不多,但是很多同学的家都离学校比较远,他们都选择早上带上午饭,然后中午寄宿在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常常有一些同学忘记带饭,每次细心的罗凤立都会悄悄帮助这些学生。
曾有一次,中午放学了,罗凤立在班上问:“今天大家都带饭来了吗?有谁没有带饭的可以过来跟老师一起吃。”她反复问了几次,却没有一个同学出声。尽管如此,罗凤立还是注意到在大家都吃饭的时候,一个姓邓的男孩静静地坐在坐位上,低着头。罗凤立走近才发现,原来那位同学并没有带饭,但碍于面子和尊严,他并不敢在班上告诉老师。得知学生的情况,罗凤立将那位同学悄悄带到自己的宿舍,然后和兰海青热了饭菜与他一起吃。有了这次的发现,每次午饭时间,罗凤立都会习惯性问:“今天大家都带饭来了吗?”然后一个个学生检查,遇到不带饭又不好意思说的,她就悄悄将学生带到自己的宿舍吃饭。后来,为了方便学生,每次周末出去,兰海青都会买一箱泡面回到学校,遇到没有带饭的,罗凤立就给学生送一包泡面。为了方便学生吃泡面,兰海青则每天都用柴火煮好一锅开水放在宿舍。“学生也是爱面子的。”每一次遇到不带饭的学生,罗凤立和兰海青都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孩子的自尊,他们用真诚慢慢得到了学生们的信任。如今,每次放学,细心的罗凤立还是习惯性地重复那句话,而忘记带饭的同学会用只有罗凤立可以读懂的眼神告诉她“老师,我没有带饭”,一声问候,一个眼神,在学生和罗凤立夫妇之间已经是一种默契的交流。
在伟弄村,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着“读书无用”的思想,经常是上午还上着课,下午就少了几个学生。2001年的一天,身为班主任的罗凤立发现班上一名姓邓的女同学没有来上课。放学后,罗凤立和兰海青夫妇根据学生提供的地址,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终于找到了这名还在干农活的学生。她的家庭条件并不是最差的,但是她的家长却认为读书没有用,不如在家帮忙干活赚钱,于是就把孩子留在了家里。经过和家长苦口婆心的交流,家长才答应让孩子继续上学。做完家长的思想工作,罗凤立和兰海青夫妇又连夜赶回学校。第二天,当看到学生按时出现在教室的时候,罗凤立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就是家里人的支持。”罗凤立和兰海青帮助一批又一批瑶寨孩子走出大山,而他们自己却留在了大山里。
在大山艰苦而乏味的工作环境中,罗凤立和兰海青的内心却是温暖而充满动力的,而给予他们动力的正是家人的支持和理解。
“我们都没有尽到做父母和子女的责任。”因工作上的关系疏忽了自己的孩子和父母,罗凤立和兰海青时常感到愧疚。“每次出门时看到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自己就特别心痛。”罗凤立还记得,孩子小的时候,每次看到父母要出门,都会哭着要跟来,然后抱着自己的腿不放开,而此时爷爷奶奶只好硬拉着孩子留在家。每次从市区回学校,兰海青的父母都会打电话来问儿子和儿媳是否安全到达。回汪甸娘家的时候,罗凤立和兰海青都感觉自己像远方的贵客一样被款待,回去一趟就像过节一样,回来时还打包满袋子的东西……家人的理解和关爱,给了罗凤立和兰海青极大的鼓舞,也更加坚定了他们的选择,他们把家庭的爱化成工作的动力奉献给了大山里的教育事业,也把爱传递给了更多的学生。1999至2000学年,罗凤立荣获百色市优秀教师称号,2004至2005学年,获得汪甸瑶族乡优秀班主任称号,2006年至2007学年获得汪甸瑶族乡优秀教师称号;2008至2011年连续被乡里评为优秀教师……
今年9月,新的学期刚开学,罗凤立接到了新的任务,当她得知“新的任务”是把她调到位于乡里的长平小学任教时,她有点懵了。面对这个很多人都期盼的、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她并没有半点欣喜之情,“伟弄更需要我。”她连忙打电话给领导要求继续留在伟弄,但是领导没有同意她的请求,她哭了很久。15年在伟弄小学的执教生涯,她和兰海青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员。当要离开这个熟悉的学校,她才发现自己已经割舍不下了。离开了伟弄小学,每天她都会打电话给还在伟弄的兰海青了解情况。
“如果没有对方的互相支持和照顾,也许我们谁也坚持不下来。”22年的坚持,他们让一个又一个瑶家的孩子走出了大山,却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22年,他们扎根大山瑶寨,以山为伴,纵使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对教育的热情,他们把青春给了大山,也把大爱给了更多瑶寨的孩子!罗凤立和兰海青这一对“鸳鸯教师”虽没有显赫的教学成绩,但他们用坚守,诠释了对教育事业的大爱!
新闻推荐
刚放暑假的时候,我和爸爸回了一趟老家。一到家门口就看到爷爷在种树,我马上跑过去跟爷爷一起种。我问爷爷:“这是什么树苗呀?”爷爷说:“这是李果树苗。”爷...
百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百色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