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青夫妇与学生们。
“孩子,今天是你的生日,请原谅爸妈这么多年不能陪你过生日,希望你在大学里努力学习,在学业上有更大的进步,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请你理解和支持爸妈的工作。”信息发送完毕,泪水模糊了罗凤立的双眼……
这是今年6月儿子20岁生日时,罗凤立在大山里给儿子发出的一条短信。
因工作关系,罗凤立和丈夫兰海青在儿子刚满3个月大时就把他交给老人抚养,20年里聚少离多,在儿子的印象中父母只陪他过了一次生日。每次不能陪儿子过生日时,罗凤立就会打电话给儿子说“今天是你的生日,要加点菜哦……”之类的话,电话那头儿子也总是“嗯”的一声回答,既没有提出要买什么的要求,也没有多说一个字。每次听到儿子这样干脆的回答,罗凤立心里总是一阵内疚。
今年是罗凤立在右江区汪甸瑶族乡教师岗位上工作的第22个年头,在同样的地方她的丈夫兰海青则工作了26年。
他,大学毕业后,毅然来到艰苦的瑶寨教书;她,是一名瑶寨姑娘。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他们走到一起,成为瑶寨里一对“鸳鸯教师”。二十多年的瑶寨生活,他们夫唱妇随辗转于瑶寨最艰苦、最需要教师的地方。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显赫的成绩,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送了一批又一批瑶寨学生走出大山,用对教育事业不变的热情和坚守诠释了一名普通教师对瑶寨教育事业的大爱!
教师节刚刚过去,让我们向这对“鸳鸯教师”说一句迟来的问候:老师,您辛苦了!
“鸳鸯”结缘瑶乡
兰海青是“教师二代”,他的父母都曾是教师。自幼受父母的影响,兰海青对教师这一职业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自小便有着子承父业的想法。1988年,从右江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现百色学院)毕业后,兰海青被分配到右江区汪甸瑶族乡喜乡小学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在那个就业环境不是很乐观的年代,兰海青觉得有一份“吃皇粮”的工作对他来说已经是最大的满足。
罗凤立是汪甸瑶族乡一个农村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很大的向往,对她来说做一名普通教师给山里的孩子们上课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在这样的梦想驱使下,从上学开始她一直很努力读书,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刚念完初中罗凤立就不得不辍学在家帮做农活。家庭的困难,并没有能阻止罗凤立想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罗凤立一边在家干农活,一边自学高中知识。1992年,汪甸瑶族乡招考一批代课教师,罗凤立报名参加考试并成功入选,被分配到了汪甸瑶族乡喜乡小学,成为了一名代课教师,也就在这所学校,罗凤立遇到了她人生的伴侣兰海青。
在乡下的小学,因为缺乏专业的教师,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一个老师同时上几门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刚分到喜乡小学时,罗凤立带的是学前班,一个人教多门课程。而兰海青是专业的数学老师,除了教数学 还兼顾了其他的课程。作为当时学校里最年轻的教师,由于经验不足,罗凤立常常被调皮的学生惹得直哭鼻子。有一次一个孩子在教室玩闹,罗凤立想去制止,不料那学生跑出教室,罗凤立跟在学生后面,结果被学生随手关门夹到了手指,疼痛难忍的她直接在学生面前哭了起来。虽然学生调皮,但生性好强的罗凤立总喜欢向同事请教,然后又尝试着和学生沟通。她的真诚和干劲,慢慢赢得学生的认可。“教师是一份累并快乐着的职业。”罗凤立当时是这样评价自己的这份职业。而当时对她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和同事们一起开伙吃饭的日子,也正因为这样的集体生活她和兰海青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当时,一群教师一起开伙食,一起玩,同事们常常说笑要撮合我们,没想到假戏真做了。”每天放学,因家太远无法回家,老师们都在学校开饭,几个老师凑合着,轮流做饭,既方便又开心。那时候,作为学校里单身青年教师的罗凤立和兰海青,常常成为大家调侃的对象。面对同事们的调侃,罗凤立和兰海青起初还会进行一番辩解,但随着交往的深入,两人也彼此产生了好感,慢慢接受了这样的“撮合”,确立了恋爱关系。1993年底,恋爱半年后的罗凤立和兰海青正式结婚,成为喜乡小学里的一对“鸳鸯教师”。
罗凤立的娘家在汪甸,兰海青的家在百色市区,两人平时在学校教书,周末就回家陪老人。由于交通不便,夫妻二人骑自行车回一趟市区,走走停停全程用了近5个小时,但大多数时间他们还是在汪甸罗凤立的娘家一起帮忙干农活。“有稳定的工作,有幸福的家庭,家人健康……”刚工作两年,有了自己的家,罗凤立和兰海青感到十分的知足。
1994年6月,罗凤立和兰海青的儿子降生给两个家庭增添了不少欢乐。由于当时教师的严重缺乏,惦记着大山里的学生的罗凤立刚休完3个月产假就将孩子交给了公公婆婆,自己又匆忙赶回学校上课。
“鸳鸯”成了“过山瑶”
“最难过的是每次的工作调动。”在罗凤立和兰海青这对“鸳鸯教师”眼里,大山的艰苦生活他们已经习以为常,而习惯了彼此陪伴的他们最纠结的却是每次的工作调动。
在汪甸瑶族乡的二十多年里,他们经历了三次工作调动,一次比一次更偏远,而他们这对“鸳鸯教师”也成为了“过山瑶”。
1995年9月,当时的那迷小学因为缺教师,当地教育部门便从喜乡小学抽调有经验的教师过去支援。而年轻的罗凤立和兰海青成为了调动的对象。刚刚熟悉了喜乡小学的情况,又迎来调动,多愁善感的罗凤立虽然舍不得,但有丈夫兰海青的陪伴,她接受了这个调动并很快适应了新学校的生活。那迷小学比喜乡小学更偏远。
1997年8月,因喜乡小学又缺教师,罗凤立被调回喜乡小学。而这次兰海青并没有一起被调回去,而是被调到了下塘小学。“那是第一次两个人分开,感觉很难过。”习惯彼此陪伴的罗凤立第一次没有和兰海青在同一所学校上课,这让她感到失落和无助。从喜乡小学到下塘小学又是一段遥远的路程。由于罗凤立还不会骑车,每次回家,兰海青先是从下塘小学骑车赶到喜乡小学接罗凤立,然后再一起回家。然而,在喜乡小学,罗凤立并没有停留很久。
1999年8月,罗凤立又接到新的任务,她被调到伟弄小学任教。虽然她是在汪甸长大的,但伟弄小学她却是十分陌生。打听后才发现,这个学校是在离乡镇几十公里的伟弄村一座山头上,进去一趟,坐摩托车也要一个多小时。得知这个消息后,还在下塘小学任教的兰海青担心妻子一个人进出不方便,主动向上级部门申请一起调动到伟弄小学任教。由于当时伟弄小学缺教师,教育局领导同意了兰海青的申请,夫妇二人又奋斗在同一所学校。
几次的工作调动,从一座山头飞到另一座山头,罗凤立和兰海青这对鸳鸯一直保持着乐观而积极的态度,对教学的激情和对学生的热情从没消退。在聚聚离离中,这对“鸳鸯教师”更知道彼此存在的意义,艰苦的条件下,他们都因为对方的陪伴而变得坚强,“只要两个人在一起,有个照应,去哪里教书并不重要”。
新闻推荐
刚放暑假的时候,我和爸爸回了一趟老家。一到家门口就看到爷爷在种树,我马上跑过去跟爷爷一起种。我问爷爷:“这是什么树苗呀?”爷爷说:“这是李果树苗。”爷...
百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百色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