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既具有器物文化性质,是人类物质劳动的成果,又具有精神文化性质,寄寓着一个民族的治、伦理、道德、信仰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涵。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服饰文化、从传说中的“黄帝垂衣裳而治”到“汉家威仪”、“魏晋风流”、“大唐风范”……这些各具风姿的服饰文化景观,构筑了中国服饰文化史,影响着中国人的现实生活。虽说历代《会典》、《舆服志》等官方典籍记载了各个朝代的服饰,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服饰描写,更接近民风民俗。
近日,笔者有幸读到了颜湘君先生新著《中国古代小说服饰描写研究》,更深感小说中服饰描写是观风查俗的重要渠道。
首先,服饰显扬着古代士人的功名富贵。每当士人金榜题名时便“脱白挂绿”;事业有成时便“衣锦还乡”;倘若能“带金佩紫”、位极人臣、辅弼君王,乃是人生之大幸。君不见,当年项羽叱咤风云号称“西楚霸王”时,有人劝他据关中为王,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衣锦还乡”成语由此衍生而来。庞统云:“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后庞统辅佐刘备进入西川,智取益州,虽不幸早逝,亦扬名后世。
其次,服饰蕴含着古代为政者济世理想。为官一方,造福百姓。在位时“两袖清风”,百姓拥戴;临去时“脱靴遗爱”,留取清名。明代忠臣于谦清正廉洁,同僚劝他入京述职时多带些礼物,他写下《入京诗》道:“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又如唐代崔戎爱民如子,处事有方,自华州剌史任上,迁兖海沂密都团练观察等使。“将行,州人恋惜遮道,至有解靴断蹬者。”
服饰彪炳古代哲人的节操。春秋时期,子路面临官廷内乱至死悍卫君子不免冠的尊严,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战国时屈原高吟:“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高。芳与泽其杂楺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以不从流俗的峨冠博带表达自己“仗清白以死直”之志并以生命实践,其高洁的情操和爱国精神千古流芳。汉末管宁避居辽东“常著皁帽,”终身不肯仕魏,其冰雪节操千古为人赞颂……
绚烂服饰话人生,在服饰流光溢彩中,昭示着社会及自我之评判与选择、得失与荣辱、心性与情志。
时至今日,服饰仍是你、我、他展示自我情怀与个性的形象符号。
新闻推荐
资料图
本报讯(记者
蔡
明
通讯员
彭玉梅
颜开...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