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周军夫妇在剧团宣传栏前合影。
梁素梅当年饰演《雷雨》“四凤”一角(翻拍剧照)
位于中山二路的百色市粤剧团,通往大院的过道上下左右封闭,犹如一个隧道,右边的墙壁上有数十张照片制作成的“历程展示”宣传画面,67岁的粤剧团老团长周军不时给来客介绍每张照片的来历,这些照片的背后是一个专业粤剧团苦难历程与辉煌成就。虽然这些都已经过去,但其中有许多生趣盎然、耐人寻味的故事,却仍在坊间流传……
胜利——归来
10月13日下午,周军在宣传画前给记者讲述照片里的故事,在《选女婿》与《夜吊白芙蓉》的剧照中,周军分别指着其中的两个老太太,一位身着贵妇人服装的是他母亲颜曼,黑衣服的是郭黎明的小妈黎瑞麟,两人曾是百色市粤剧团(1969年被撤销前叫胜利粤剧团,恢复后更名百色地区粤剧团,撤地设市后叫百色市粤剧团)的台柱子。
百色市粤剧团,原是巡回卖唱在中越之间的一个粤剧班,名叫“兄弟粤剧班”,核心人物是郭民生和罗氏三兄弟,戏班名称似乎象征着兄弟情义。1951年,得知祖国解放,戏班在郭民生的带领下,怀着喜悦的心情,沿着粤商的足迹,一路卖唱回国,于1953年入驻百色城,并把剧团名称改为“胜利粤剧团”,驻扎在今百色市妇幼保健院一带。
据一些老艺人回忆,当时“胜利粤剧团”并未打算定居鹅城,而是打算顺流而下,去南宁或梧州,最后可能去广州。然而,一场大火使这支专业队伍留了下来——1955年,从东宁巷燃起的一场大火,烧掉了半个百色城,粤剧团未能幸免。“家当全被烧掉,剧团变得一无所有。”郭黎明说,后来,当时的百色县政府拨一笔款给剧团,买道具、剧本,剧团才重振旗鼓,剧团也因此留在了百色。
后来,受各种接踵而来的政治运动波及,这些粤剧艺人的人生、艺术之路并不如意,甚至悲惨,郭民生也饱受牢狱之灾。到了1969年,粤剧团甚至被取消,演员下放工厂……
“1977年以后,粤剧再次红火,我妈妈她们已经老了,郭黎明、罗京扬等撑起了场面。”周军指着宣传画上的照片,介绍着里面的人物及饰演角色。
周军特别对《苦凤莺怜》剧照中夸张地侧着耳朵听的丑生介绍道,“这个人就是谈础君,崇左粤剧团来的,当时他在团里演丑角很好。”鹅城老戏迷们都还记得这个14岁拜师学艺、17岁登台唱戏的丑角,大家对他印象深刻是另一出戏——《十五贯》,他饰演的“娄阿鼠”一角,惟妙惟俏,令人过目难忘,至今还有人称他为“鼠哥”。
不过,真正让鹅城粤剧声名远扬的却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壮族小姑娘——梁素梅,1980年左右,当郭黎明、罗京扬、谈础君精彩演绎令满城痴醉的时候,梁素梅还只是个站边角的丫鬟,“你看这张,站最边的就是她。”周军说。
壮家妹子唱粤剧名扬天下
梁素梅,右江区大楞乡人,壮族,她16岁那年(1979年)考入百色市粤剧团。但“度娘”里的简历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1979年,粤剧如火如荼唱翻鹅城的时候,为弥补剧团演员青黄不接的情况,剧团公开向社会招聘学员,面试、初试,一位身材、面相极好的梁姓男生让评委们很中意,美中不足的是这位年轻人形体反应跟不上,当时作为评委之一的周军爱才心切,问了青年的家庭住址,决心到家里去辅导他,以便通过复试。
第二天,周军如约造访城乡路的梁家,让周军略显失望的是,对方模仿能力弱得惊人,简单的几个动作,示范了好多遍都做不来,让周军与一旁的梁家人都很着急。这时,一个清脆动人的女声道:“哥哥,你真笨,这么简单都不会,你看我都会了。”说着,一个婀娜妙俏的少女脱颖而出,干脆利落地把动作做了一遍。“她做得多好了,出乎想象的好。”这位叫梁素梅小姑娘的表现令周军惊讶不已。
“小姑娘,你做得真好,干嘛不去报名呢?”周军问。“我还想读书,干嘛要去。”梁素梅干脆地说。“你多少岁,读几年级啦!”周军再问。“16岁,师范学校一年级。”梁素梅不暇思索地答。“哦,读完书总要工作的,直接去我们剧团工作不更好么?”周军继续说。“读完了,大不了回家种地呗,我家也供不了我上大学。”梁素梅答道。
两人一来一往交锋,梁素梅依旧不愿意。周军沉默片刻,继而说道:“小梁呀,你不去我不勉强,不过我想请你去给一些新学员做示范,你帮帮我好不好?”“这个可以。”梁素梅干脆地说。
周军回到剧团,把喜讯告诉其它评委,并做了周密布置,梁素梅果然如约而来,简单动作示范之后,评委们增加了一些动作难度,她依旧挥洒自如,一学就会,嗓音也极好,令7个评委都惊叹:没见过这等人才。
梁素梅以为的“示范”,其实是周军针对她特意安排的面试,大家都说好,梁素梅的家人觉得她能早点工作也好,梁素梅有点心动了,不过她顾虑道:我一个说壮话的,万一学不会出局,又错过上学怎么办?
“学不会,我们保证你能回学校读书。”周军及团领导向梁素梅保证,这回梁素梅终于点头了。“这么好的苗子,我们都知道,她一进来,肯定出不去了。”周军笑着说。
大家没看走眼,梁素梅也不负众望,一切从零开始,一番勤学苦练,两年后成了当家花旦,到各地巡回演出,很快声震两广,给百色地区粤剧团带来许多荣誉,1991年,梁素梅调到南宁市粤剧团当花旦,后来还摘得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最高荣誉——梅花奖。几十年来,她的粤剧声传遍岭南、港澳地区及新加坡,到欧美国家演出也广受好评。
周军说起梁素梅当剧团花旦的光辉岁月,仍为自己慧眼识珠感到高兴、欣慰,他说:“当时去广州“赶春班”,一去20天,每场演出出场费都比广西其他市的剧团高几千元,每次都携款数十万元归来,地区、行署的主要领导都带队到车站迎接剧团人员。”
如今,在网上还能搜出梁素梅的名作《绣襦记》,周军对这出剧也伤了不少脑筋,有一次,他走在广州街头,想买一些经典剧目回来,却在一家店里看到梁素梅的碟片,大惊之下,还发现出版单位竟是梧州粤剧团,后来他顺藤摸瓜讨说法,“却没一个肯认侵权,也只能说小梁很出色了。”周军笑着说。
辉煌过后路漫漫
10月11日,南宁粤剧团的花旦黄婷婷回百色省亲,黄婷婷是梁素梅的师妹,是从百色粤剧团走出去的人才之一。
谈到鹅城粤剧人员的进出,周军不免有些感慨,“粤剧舞台,主要靠花旦与武生,尤其是当家花旦与武生,一个剧团只有一对,别的人出不了头,一山容不下两队老虎呀,梁素梅一走,她的搭档李笑声也走了,剧团一下子跌落千丈。”
本来,剧团里还有第二梯队,可是第二梯队的也走了,从1991年至1995年间,百色粤剧团的人才流失很大,比较有名的,如李翠翠去了深圳粤剧团,杜鹃去南宁(后改行经商),黄婷婷、姚艳、余韧也去了南宁粤剧团,姚艳、余韧至今还是该团的台柱子,一些骨干则去柳州粤剧团。
“走了这么多人,大家心灰意冷,要排一出大戏也没人了,一度我也想过要走。”周军说,一度梧州、广州都想把他调过去,但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其中因素很多,主要还是百色市场太小,经济不够发达,场地也小,靠本地市场养不了剧团,大家也不想在本地演出,大地方一来挖人,一点办法没有。”周军道出百色市粤剧团没落的根源。
值得一提的是,李笑声离开百色后去广西艺术学校当老师,传授粤剧,培养了很多粤剧人才,2002年,周军为了给百色粤剧培育后备力量,把李笑声那一届毕业的学生招来了大半,可如今也只剩下陈万斌坚守了下来。
2012年7月9日,百色市粤剧团更名为百色市地方戏曲传习所,一个专业剧团半个多世纪的辉煌,有待传承。
新闻推荐
秋季过敏性鼻炎 勿当感冒治 ——访百色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李树正 □记者 梁力升
进入秋季后,鼻炎患者明显多了起来,大街小巷时不时就能听见路人打喷嚏的声音。“鼻风来袭”,近段时间过敏性鼻炎也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百色市人民医院耳鼻...
百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百色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