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新闻 靖西新闻 田阳新闻 田东新闻 平果新闻 德保新闻 那坡新闻 凌云新闻 乐业新闻 田林新闻 西林新闻 隆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百色市 > 百色新闻 > 正文

鹅城粤剧百年交响曲(上) □本报记者 陆照德

来源:百色早报 2014-10-15 03:29   https://www.yybnet.net/

粤剧演出照片(资料图)  

□本报记者  陆照德

高台上挂几盏油气灯,简单的布景,在二胡、二弦、三弦、提琴、月琴、箫笛和锣钹鼓板等乐器的激荡声中,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纷纷登场,演绎着一段段悲欢离合的剧目,这便是粤剧的表演形式,起初声乐比较简单,后来加入了梆子,引入萨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种西洋乐器……

鹅城粤剧的生根、成长史,正如粤剧的历史一样,从清道光年间的“广腔戏”到如今,宛如一曲铿锵跌宕的生命交响曲,一奏百余年,至今悠扬。

粤商东来 “广腔戏”兴

据粤东会馆碑记记载: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粤商东来往云贵经商已很频繁,右江作为珠江水系的一个重要支流,粤商逆流而上,经百色,达云贵乃至东南亚经商。

起初,百色只是粤商的一个中转站,后来渐渐有人在此驻点做买卖,粤东会馆就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建起来的。到了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思恩府理苗同知和右江总兵分别由武缘(今武鸣县)、皈东移驻百色,次年建城,接着建百色厅署,县城人口有所增加,经济更为发达。

粤商开发了百色经济,粤文化随之而来,岭南风格的建筑,九个音调的悠扬粤语,在百色生根发展,清道光年间(1820年~1850年),粤音惹得鹅城醉,百色城镇一些老艺人自发组成戏剧队,演出“广腔戏”。

到了民国初年,粤商已在澄碧河畔的百胜街、大街(今解放街)一带有数十家商号,山货、绫罗绸缎、布匹、酱料、中药材云集,茶楼、马栈、旅栈,马掌、铁器店,油纸、油布作坊林立。温饱思娱乐,鹅城粤商已不满足于本地人演出的粗糙的“广腔戏”,为欣赏原汁原味的“大戏”,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他们请广州新康年粤剧班到百色演出,该剧班成员精湛的技艺,优美的声腔,曲调悠悠荡人心,让鹅城观众看得如醉如痴,争相传诵。粤剧由此在百色广为流传。

鹅城三戏台  穷人“打戏钉”

继新康年之后,广东戏班时不时溯江而上来百色演出,鹅城的戏曲爱好者也掀起了组建业余戏班唱戏演出的热情。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小学老师韦少尹和解放街的商户吴卓华发起组建“丽梨剧社”,百胜街的商户及一些居民组建“音乐剧社”,甚至菜市(今大菜市)的一些以屠夫为首的居民也组建了一个叫“娱乐剧社”的业余粤剧团,这三个粤剧团经常排节目在鹅城争相演出。虽然声色演技不及广东的正规戏班,但对于鹅城的观众来说,也是聊以自慰,因此他们的演出也同样令观众喜欢。

后来,侵华日军南下,沿海一带不安全,国家机构及民众纷纷西迁避难,很多广东的专业粤剧班也频频来百色演出,闻名遐迩的颂康年、别有天、醒环球、铜雀台、大逸乐等粤剧戏班都曾来百色演出。

20世纪40年代,鹅城比较规范的粤剧娱乐场所有三个——云南会馆(今右江日报社位置),新乐群社礼堂(今百色饭店位置),桂西戏院(今中华街位置)。广东戏班一般都租用这三个场地演出。

79岁的退休老教师陈学文先生家住中华街,他还记得小时跟妈妈去桂西戏院看戏的日子,“我们一家都爱看粤剧,他们经常带我去,当时还小,不大懂他们唱什么,但每次听说要去‘看大戏\’,我都很期待、激动。”陈学文笑着说,当时的桂西戏院“其实只是一个用竹木搭建起来的半露天戏台,台下有一个能容纳数百人的场地,临街隔着一个土墙,墙边有门,看戏收门票。有戏班演出之日,市民吃罢晚饭,就提着小凳子从四方八方来到戏院”。

原百色地区财政局副局长刘伟权先生曾撰文回忆:(当时)剧场设有三种座位,靠近舞台的前几排叫“前对号”位,有椅子、茶几,票价最贵,一张票大概是四枚东毫(广东版银币,一枚为两毛钱);其次是只有椅子无茶几的“中对号”位,两枚东毫一张;最后几排是“后对号”位,只是用大圆竹筒横架成坐凳,票价最便宜,大概十多枚铜仙(白话即铜板,一枚东毫约等于50枚铜板)。

而买不起戏票的贫穷居民可以专等“打戏钉”过把瘾。“打戏钉”就是最后两场戏时,剧场撤消门卫,“开棚”(打开大门)让戏迷们免票看戏。“打戏钉”的人多是中年妇女,她们进剧场后只能站在“后对号”位的后面看戏。

老戏迷林光贵还记得当年的粤剧明星:林鹰扬(男)、霜雾霞、麦少飞(男)、朱剑秋、花弄影等,“他们像现在的电影明星一样受热捧,偶尔我也见他们上街,感觉他们的身份地位很高,离我们好远”。演出的剧目,主要是古装戏:《西厢记》、《搜书院》、《狸猫换太子》、《三气周瑜》、《薛仁贵征东》、《醉打蒋门神》等,演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也有反映锄奸扶弱、扶危济困的侠义思想。

戏做红娘 名流名伶结良缘

粤剧在百色生根发芽成长的百余年中,台上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的剧目,感动多少人,不得而知,但戏台外另一出活剧,却流传至今,这就是解放街梁全泰商号的少东家、南国诗人梁宗岱先生与粤剧名伶甘少苏因戏结缘的传奇故事。

1941年“三八”妇女节,回家处理家务的梁宗岱在好友杨达明的怂恿下,勉为其难地到云南会馆观看粤剧,那晚是铜雀台戏班上演《午夜盗香妃》,主角“香妃”是当时以擅演苦情戏著称的甘少苏。见多识广的梁宗岱以为百色小地方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戏剧表演,说“如果不好看,只坐10分钟就走。”还取笑带着自制望远镜的弟弟梁宗巨“看这样的戏还用得着它呀”。

谁知,甘少苏一出场,就把梁宗岱深深吸引住,还抢了弟弟的望远镜举着看到终场。《午夜盗香妃》是一出流行的才子佳人戏,香妃本是农家姑娘,父母被害身亡后为一员外收养,成为富家小姐,与一位书生一见钟情,后逢皇上选妃入宫,那书生投笔从戎功至将军,在一个深夜里潜入宫中盗走香妃的故事。甘少苏在三个身份跳跃很大的角色上把握得恰如其分,感情自然充沛,淋漓尽致的表演让梁宗岱深感意外。感情浓烈的诗人回家后睡不着,写了一首诗:妙语清音句句圆,谁言粤剧不堪传?歌喉若把灵禽比,半是黄鹂半杜鹃。修正了自己对粤剧的偏见。

第二天,梁宗岱又去捧甘少苏的戏,这回是一部宫闱忠奸斗的戏《背解红罗》,甘少苏把一个剧情老套的苦情戏演得逼真感人,让梁宗岱感到越看下去越觉得女演员不是在演别人,而是在诉说自己。

第三天,梁宗岱午饭后到戏班后台找到甘少苏,简单介绍后,梁宗岱好奇地说:“你的悲剧角色扮演得太好了,真不知道你是如何达到这种境界的……也许我不该问,你自己一定有许多悲惨的经历吧。”两人约次日在杨达明开的“三多”商号二楼聚谈,这次聚谈,甘少苏道出了她的苦难经历:童年家境贫寒,小学三年级后开始打零工补贴家用,后进入戏班做学徒,被一个叫黄家保的丑生强占为妻。后来,甘少苏唱红当了花旦,但厄运又来袭,父母双亡,黄家保吸鸦片。23岁那年她与黄家保离婚后,又被玉林的一位上尉军需官钟树辉霸占做小老婆,并被他的一妻一妾奴役,为摆脱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甘少苏在梧州重返舞台,并辗转来到百色演出……

此后,两人来往亲密,梁宗岱同情甘少苏,想帮助她,甘少苏对梁宗岱的热情也受宠若惊、心生信赖,但事情的发展都出乎他们的意料……“疯教授欲夺人妻”等种种不堪言论疯传,加上钟树辉的煽风点火、刁难,梁、甘的交往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当时《广西日报》甚至以“梁宗岱教授为一个女伶大演全武行”为题作了报道,事情闹到最后,梁宗岱先后付了3万元给钟树辉,甘、钟解除关系,梁宗岱的妻子沉樱带着孩子出走,梁宗岱与甘少苏才结为终生伴侣。林光贵先生至今还记得当时百色街头的一个粤语顺口溜:甘少苏长得靓,梁宗岱爱她不要命。

尽管,真实的甘少苏相貌并不出众,她在压力之下只希望梁宗岱“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梁宗岱初心只是让甘少苏脱离苦海,成就更好的艺术前途……不管怎么说,这段名流与名伶在百色因粤剧结成良缘的故事,给鹅城粤剧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鹅城粤剧的“黄金时代”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因战乱导致很多外地人涌入百色,甚至一度成为广西的临时省会,人口10多万,店铺、饭馆、妓院、鸦片烟馆、咖啡厅增加很多,终日莺歌燕舞,可谓是鹅城粤剧的“黄金时代”。有时白天也演出,演出一个剧目之前,剧团除了张贴宣传海报外,还以七八名演员按剧情人物化妆,沿着主要街道敲锣打鼓表演,广而告之,相当有趣。

百色市文新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姚茂勤说:“当时每一场演出都达到了一百八十个银元,当时一头牛是两个银元,县政府官员一个月工资是八个银元,但粤剧团在百色唱一个晚上收入就是一百八十个银元。”

粤剧火热,演员自然吃香。当时军政要员、商人纷纷奖赏当红的角色,高价请他们到家里唱堂会,知名花旦走盆珠一晚甚至要唱三家堂会。这些戏班子在百色演出少则两个月,多则五个月,百色城里处处鼓乐,夜夜笙歌……

那是鹅城粤剧的“黄金时代”,却是整个社会裂变的混乱时期,这在粤剧场上可见一斑。酒后醉汉进剧场寻衅滋事和国民党的军、政、警、宪兵人员经常要看霸王戏等时有发生。1947年6月,几个国民党散兵游勇,欲到中华街粤剧院看戏,因不买入场票,被守门人拒之门外时,竟惹怒了这些散兵,他们将一枚手榴弹甩到戏台上,结果炸死一名看戏的年轻人,炸伤两人。

这种投射到戏场的社会混乱,直到百色解放,才得以终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鹅城粤剧又将有怎样的传奇命运呢?请继续垂注本报下期报道。

(本报道参考、采用了《百色市志》、《梁宗岱传》及林光贵、刘伟权、陈学文的一些文章,一并致谢)

新闻推荐

龙莉莉:为壮乡歌舞走出大山插上翅膀□本报记者 李海雁 通讯员 黄程桂 文/图

龙莉莉  她,是一名农村妇女,当男人们外出打工后,她将村里的妇女老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支叫“乜兰”的业...

百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百色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鹅城粤剧百年交响曲(上) □本报记者 陆照德)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