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网站上挂出的个人信息。
“每个月都会收到近百条垃圾短信及数十通骚扰电话,装修、小额贷款、保健品买卖、还有骗子骗钱的!”“对方不仅知道我的姓名,还能精准地知道我的购房、考试、理财等各种需求。”“到底是谁泄露了我的个人信息?”……日前,不少读者不堪各种电话、短信骚扰拨打本报新闻热线18977601511诉说自己的遭遇,称每天各类骚扰短信、电话接踵而至,令人诧异的是,对方不仅知晓其姓名、电话、住址,还有其父母、子女的个人信息,甚至连住房面积也了如指掌。一时间,我们的隐私“被透明”,让人尴尬又气愤。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原来,在网络及现实中,个人信息已然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被来回倒卖。个人隐私如何遭遇“透明化”?是谁“出卖”了我们?个人利益该怎样维护?记者进行了探访。
个人隐私遭遇“透明化”
——留下联系方式 各种骚扰不断
“手机每天电话铃声不停地响,骚扰短信、电话此起彼伏。有时亲友打电话给我都是占线!”市民许女士自嘲地说。许女士告诉记者,平时她主要负责处理家庭的各种事物,大到购房买车家庭理财,小到生活采买网购交易,每次需要留下联系方式时,张女士留下的都是自己的手机号码,久而久之她收到的垃圾信息和骚扰电话越来越多。“每次留电话时也会担心个人信息遭到泄露,但又无可奈何,因为如果不留下真实的电话,很多事情就会‘失联\’。”因为担心收不到正常的通知消息,她不得不忍受着各种骚扰短信或骗子的电话。
“我去找过他们,但是没有哪个商家愿意承认泄露了客户信息。”许女士称在收到骚扰短信、电话后,她曾前往房地产售楼处、银行、汽车4S店等询问是否是他们泄漏了自己的个人信息,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表示,他们的单位不会泄漏客户的资料,请她回忆、检查是否通过别的渠道泄漏了信息。“大家都没有泄漏过我的信息,那装修公司怎么会知道我在哪个小区购买了住房?骗子怎么那么清楚我在哪家银行有信用卡然后给我打各种诈骗电话?”许女士说。
许女士的经历并不是个例,“经常收到各种各样的诈骗短信。”市民韦先生向记者出示了他刚收到的“爸爸去哪儿”节目组的中奖电话。记者了解到,不少市民都有过手机号被泄露后遭遇骚扰的经历:有生了孩子后便频繁接到奶粉、早教之类的短信及电话;有在某处办了会员卡频繁接到促销短信;也有刚交了购房款就被家装公司盯上的。
是谁“出卖”了我们?
——个人信息交易成为一条黑色产业链
“这些垃圾广告短信或多或少跟手机号码泄露有关。虽然人们保护隐私的意识逐渐增强,但除办理银行账户、购房、购车这类正规渠道需要填写自己的手机号码外,有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不经意地泄露自己的手机号码,比如在商场、会馆等场所办理会员卡时,就会泄露像手机号码这样重要的个人信息,若没有健全的措施来保护顾客的个人信息,手机号码就会轻易被他人利用。除了这些情况外还有一种手机短信群发软件,对所在区域的手机号码随机发送广告信息也成为垃圾广告短信频频而至的原因。”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通讯业内人士分析称。
“每当有新楼盘起售,房屋装修设计公司都会向房地产开发商或物业公司购买业主电话资料,一般都是私下秘密进行。有些房地产商或物业公司管理非常严格,不论装饰公司如何公关,工作人员都不会将业主信息泄露。但有些房地产公司或物业公司因为缺乏此项管理规定,或者管理比较松散,一些会钻空子的员工就会将客户号码进行出售,通过这种方式购买手机号可以得到一些针对性的客户。”一名设计师告诉记者。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虽然国家已经明确买卖个人信息涉嫌违法犯罪,但很多网站依然非常活跃,这里应有尽有,如同逛超市,各种信息被详细分类,按内容和质量论价。
“我在网站上看到你们那里有最新的股民资料,是真的吗?有多少?”昨日,记者通过QQ与一位自称掌握着“2014年最新股民客户资源”的人取得了联系(如图)。
“有广西百色股民的信息吗?”
“有。包括姓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每条0.2元。”
“那我怎么知道这些信息是不是真的?”
“你可以先少量购买,觉得可以我们再长期合作。”
当记者再三要求先提供两条信息以确认真实性时,卖家显得有点不耐烦了。见记者仍不罢休,卖家解释道:“不是不相信你,主要是行有行规!购买过的客户反映都可以的。”
公民的个人信息为何被堂而皇之地摆上“货架”,到底是谁“出卖”了我们?据了解,汇聚在一起的个人信息,能帮助商家预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有针对性地推销商品,带来直接经济收益。所以,就有人打个人信息的歪主意,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贩卖个人信息,从中牟利。有的商家管理不严,业务员带走客户信息,导致客户信息被出卖。也有人利用网络,窃取信息。目前,个人信息交易逐渐成为一条黑色产业链在全国蔓延开来。
如何防范?
——能不填尽量不填 复印件注明用途
记者统计了一下,目前,个人信息遭泄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最常见的原因是持有个人信息的单位保密不严导致泄露。比如一些汽车销售店缺乏相应的保密制度,容易造成车主个人信息的泄露,这也是汽车退税诈骗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其次,有些单位、人员从事个人信息非法交易故意泄露。
此外,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经常使用个人信息,也容易导致信息泄露。比如我们在求职应聘、购房办证、银行开卡等各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复印身份证或填写表格,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泄露了个人信息。
这些只是传统手段,而通过网络窃取信息的手段更是让人防不胜防。网上留存个人信息,也会因保密性差导致泄露。不法分子通过病毒和木马等恶意程序窃取用户信息,或是攻击网站,直接窃取用户密码。此外,用户安装的一些软件,也会将个人的上网习惯、地理位置等扫描和监控获取,也容易造成泄漏。
在现实中,市民该注意哪些细节,避免个人信息被泄露,成为不法分子买卖的商品?
最好的办法是,能不填的个人信息尽量不填,能少填的信息决不多填,对那些你不大信任的机构的填写信息要求,多加警惕。有了这样的谨慎,才可能使自己受到精神干扰和利益侵害的程度降到最低,成本降到最小。
对于个人身份证的复印材料要特别谨慎,使用时一定要在上面注明用途。例如:“此身份证复印件仅提供给某某银行,他用无效不负责任”。
此外,市民在提供个人资料给对方时,最好索要回执,以便在出现问题时,作为询问和查找的依据。一旦个人权利被侵犯,应及时记录相关信息,保留好来电记录,与对方交涉的录音,为调查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最后,个人电脑一定要安装防火墙,切勿轻易接收或安装不明软件。应特别注意的是,在某些网站上会出现一些提示性的选项,如Cookies,若点击了这些选项,接下来所进行的操作都有可能被复原出来,造成信息泄漏。
新闻推荐
游百色园博园 □百色市百胜蓝天希望小学三(1)班小记者 农嘉鑫
星期六一大早,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了百色园博园,这里的树木和小草像刚睡醒了一样,欣欣然睁开了眼,小草的头上凝结着晶莹的露珠,像一颗...
百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百色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