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新闻 靖西新闻 田阳新闻 田东新闻 平果新闻 德保新闻 那坡新闻 凌云新闻 乐业新闻 田林新闻 西林新闻 隆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百色市 > 百色新闻 > 正文

大学生农民土里刨“金”

来源:北海日报 2015-03-31 13:15   https://www.yybnet.net/

第二次见到骆远静,还是在他的大棚里。和上一次偶遇不一样,这一次记者特别注意观察他的样子:中等的身材、腼腆的表情、穿着印有“银海铝业”的工作服……

若不是脸上那副眼镜,记者几乎不敢相信他曾经是一名化工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月薪近4000元的化工企业干部。然而就是凭着他对家乡的一股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让他回到了家乡创业,当起了新时代的一名农民。

前景一片光明

生于1986年的骆远静是银海区福成镇端田村委大端田村人。2007年,骆远静从广西民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与同是校友、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的妻子杨萍来到百色市银海铝业工作,担任化验室分析员。1年后又调到来宾的子公司工作。到2013年,骆远静已经是部门的主管,月收入近4000元。

按照很多人的奋斗轨迹,骆远静应该就这样在企业待下去,前景一片光明。然而就在2013年3月,经过慎重考虑,骆远静和妻子在同事的一片错愕表情中辞掉工作,返回端田村当起了农民。

“读了这么多年书,回到农村当农民,心里不觉得失落吗?”记者问骆远静。

骆远静说,当初家里人和村里人也曾经为他感到惋惜,但他认为,自己读书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就是从此心中有梦,不想在企业里那么平凡地呆一辈子。特别是他每次回乡经过宁海村时,看到公路两边一大片的白色大棚,他就觉得应该回乡干一番事业。“凭什么没读过书的农民可以做一番事业,而我们有知识有胆魄的大学毕业生不可以?”骆远静经常扪心自问,也暗自给自己打气。

看了2个月,骆远静终于决定“出手”。当年5月,骆远静利用自家的4亩来地,大刀阔斧地开展他的“大棚事业”。没有经验怎么办?骆远静放下大学毕业生的架子,不耻下问地到处向村民请教,同时他还请了本村一个有经验的村民帮手,和妻子一道,三个人一起开始搭建大棚。

而这也是大端田村第一个敢于从事大棚种植的人。当年8月,骆远静开始下哈密瓜苗,到10月下旬,毫无种植经验的他竟然获得了成功。4亩多地他收获了7500公斤,赚了40000多元,第一次就收回了成本。

收完了哈密瓜骆远静又根据别人提供的经验种上了辣椒。由于播种时间稍迟,这一次骆远静仅赚了15000元。但对他来说已是相当满足,重要的是这更进一步坚定了他在农村“扎根”的信心。

初步实现创业梦想

近日,当记者再一次来到骆远静的大棚时,骆远静正和妻子采收首次种植的西葫芦。从收获西葫芦的第一天到当日还不到1个月,但骆远静已经把投入种植西葫芦的本钱赚回来了,而西葫芦的采收期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

骆远静和妻子从企业回乡创业,肯于向农民学习,但又不拘于传统经验,善于接受新的思想和方法。2014年下半年,来自北京新发地宏源菜业有限公司、银海区宏源合作社负责人闫学强找到骆远静,建议和他合作,由骆远静负责种植,闫学强负责销售。乐于接受新事物的骆远静早就认为辣椒、哈密瓜等传统作物销售空间有限,当听到闫学强的建议后,很快就达成和闫学强合作的意向,并于12月1日在闫学强的技术人员指导下种了4亩多的西葫芦。

与此同时,骆远静还接受闫学强的建议,利用另外5亩地种下了他见都没有见过的从日本引进的新品种“水果型冬瓜”。闫学强说,这种已在昆明试种成功的冬瓜很有市场前景。在骆远静的带动和闫学强的推广下,周边村民种植水果型冬瓜的面积已达80亩。

目前,骆远静种植的“水果型冬瓜”已经成功上市,每公斤收购价达3元左右,每隔几天就可以收获数千公斤,初步实现了他的创业梦想。

新闻推荐

着眼新情况 破解新难题

...

百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百色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大学生农民土里刨“金”)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