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独峙
北部湾沦陷、南宁沦陷、昆仑关沦陷……数日来,我们沿着日军侵入广西的路线进行寻访,感受着70多年前民族危亡时刻的国恨家仇。
2015年3月21日,我们离开“沦陷”的南宁,急切地驱车前往著名的昆仑关。那里,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爆发了闻名中外的昆仑关战役。而就在此前几天,有一位神秘的老人比我们更加急切地从广东奔赴这里,入住离昆仑关最近的小镇思陇唯一的客栈。这已经是他连续数年来到这里,往往一住就是几个月。这位老人名叫张近志,已经94岁,步履蹒跚,岁月将他原本挺拔的身躯折成了一个“7”字。
然而,尽管行动不便,他最渴望的却是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登上昆仑关。每次在上山的途中,他总是不断地朝路边张望,似乎是在寻找什么极其珍贵的东西。
老人这些年的奇怪举动,让许多人感到好奇,以致猜测四起。老人到底是寻找什么?一切都要等到我们亲临昆仑关之后才有可能水落石出。
昆仑关位于广西南宁市兴宁区与宾阳县交界处,距南宁市59公里。昆仑关为大明山余脉,海拔300米,周围群山环拱,层峦叠嶂,是距南宁百里的东北门户。
早在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大将屠睢即在山上筑关,后世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亦进行了修建。唐朝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桂管观察使、桂州刺史裴行立垒石为关,初具规模,称作“南雄关”。关楼则始建于宋代,改名为“昆仑关”,沿用至今。昆仑关关楼历经宋朝侬智高、明朝王守仁、永历帝(桂王)朱由榔,清朝柳际清等重建。民国期间,关楼毁于战乱。
1982年,关楼由原邕宁县人民政府重修。
首次让昆仑关名留史册的是北宋名将狄青在此处的经典一战。北宋仁宗皇祐年间,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进占邕州,东下广州,北掠湘荆,连毙名将,宋廷震惊,遂派一代名将狄青率兵前来镇压。公元1053年2月,狄青率部驻扎宾州(今宾阳)时,部将陈署不听将令,擅自率兵出击,最终“溃于昆仑关”,致大军受阻。
史载:“狄青既戮陈曙,乃按军不动,更令调十日粮,众莫测。贼觇者还,以为军未即进。翼日,遂进军,青将前阵,孙沔将次阵,余靖将后阵,以一昼夜绝昆关。时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宴将佐,次夜宴从军官,三夜享军校。首夜,乐饮彻晓。次夜二鼓,青忽称疾,暂起入内;久之,又谕沔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数劝劳坐客。至晓,各未敢退,忽有驰报者,云“三鼓已夺昆仑关矣。”(《续资治通鉴》卷五十三,宋纪五十三)狄青用计夜袭昆仑关后,侬智高失去屏障,兵败如山倒,最终南宁不守,遁走失踪。历史经验证明,欲占南宁,先夺昆仑关;昆仑关失守,则南宁亦难守。
时隔886年后,这座位于南宁东北百余里的古老关口,又因一场将载入史册的战役让世界瞩目。不同的只是此次并非安内,而是攘外。
前文我们已经说过,当时的南宁是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的必经之地,是四条公路的交会处,四通八达,往南就是钦州湾,往东是柳州、玉林,往西则是龙州和中越边境,往北则是百色。日军占领南宁与昆仑关后,也就控制了广西南部的交通枢纽,下一步无论朝哪个方向前进,都非常有利,而中国的抗战将面临更加被动的局面。
中国要保住这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就必须收复南宁,要收复南宁,必须攻克昆仑关。
魂兮归来
离开南宁不久,车子便不断在群山间行走,远望昆仑关处,确实颇有一种“雄关独峙镇南天”的气势。或者说,它就像一把巨大的锁,锁住了穿越群山最险要的关口。
70多年前的战场如今已辟为景区。
在景区入口,工作人员知道我们此行的目的后很热情,还同意我们开车上山。可以说,我们是靠着现代的车辆,不费吹灰之力就抵达了这道险关。这让我们有些遗憾,没有攀爬过程的艰苦,我们没能更好地体会这道雄头的险峻。
进入昆仑关战役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停放着几架旧战机的广场和昆仑关旧址博物馆。所了解,除古关楼、昆仑古道等古遗外,旧址还包括“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中的南、北门牌坊,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抗日将士公墓、抗战碑亭等纪念建筑物。站在博物馆前,一门防空高射炮临渊而设,俯瞰着我们脚下的山峦沟壑,将战争年代的紧张气氛穿越时空传递了过来。
而在我们身后,博物馆前广场东南是一处“魂兮归来”的方尖碑阵。
我们对这场战役最初的震撼便是来自这处“魂兮归来”方尖碑阵。大家对收录有504个姓氏的《百家姓》应该都略有耳闻。这处“魂兮归来”一块块碑上记刻着陆军第五军阵亡约3400名壮士220个姓氏,几乎达到了百家姓的一半。
这是一场怎样的战役?为什么有如此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将士在此处血染疆场?资料显示,闻名中外的昆仑关战役,是抗日战争中大型战役之一,也是桂南会战国民革命军投入战力最强规模部队的一场战役。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集团军中央第五军(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对阵有“钢军”之称的日军第五师第21旅团,战况极其惨烈,昆仑关数度易手,中国军队数万将士血染昆仑关,取得了歼灭日军21旅团5000余人,击毙敌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的不俗战绩。尽管战役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此战初期,中国军队以“铁血”精神,打出了声威,震慑了日本侵略者。
岁月黯淡了刀光剑影,带走了鼓角争鸣,但残酷的记忆却仍然在70多年后,在此处山中,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为了解更多的细节,我们步入了博物馆,历史记忆的大门也由此向我们打开。
那里,发生过什么值得我们去铭记?张近志老人所要寻找的东西是否也在那里?(未完待续)
特别报道小组记者:李广西 赵伟翔 陈跃文 李俊
新闻推荐
将口腔门诊部开进写字楼 “美齿口腔 ”创始人韦靖帮助患者解决口腔难题,让患者自信笑对人生
韦靖...
百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百色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