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宗文
壮族诗人、《赶圩归来啊哩哩》词作者古笛先生因病于4月1日上午与世长辞,享年84岁。古笛的“古”字在壮语中是“我”的意思,“笛”字在壮语中是“雄性”,是男子汉的意思。“古笛”即意为“我是壮族的男子汉”。
记者昨日通过采访古笛的弟子、合作者以及相关专家了解到这位壮族艺术家的精彩人生故事。
同时,随着傅锦华、古笛等大师级人物的离去,如何对广西传统和民族文化进行有效长期的传承也成为值得关注的事情。
1 经典出炉:好歌是这样写出来的
尽管在古笛这个名字前可以有很多称谓,例如“著名歌剧《刘三姐》执笔之一”、“国家一级编剧”、“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但是最让人们难忘的还是他作词的那首家喻户晓的《赶圩归来啊哩哩》。
1979年,古笛到广西隆林县德峨的街市赶圩,看见了一幕情景:街市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好一番繁荣景象。乡民们买到了自己喜欢的物品,高高兴兴回家。有的夫妇把货放在马背上,男人一边喝酒,一边唱歌,有的醉倒在路边,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女人们细心照料,等男人醒来,才驮着东西,唱着歌儿回家。古笛看到她们买到东西喜悦的心情,灵感也涌现出来。虽然以前赶圩题材写过不少,但是新时代到来,山村变富裕了,才有这样美好的景象。于是,古笛迸发出一腔热情,连夜写出《赶圩归来啊哩哩》。
2 坊间趣事:小伙子随口都能改歌词
若干年后,古笛在田东县一个小镇饭店吃饭,突然听到一群青年男女在欢快地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古笛前去观看,有人立即请古笛指导,于是古笛鼓励他们一番。这时候,一名男青年说:“古笛老师,你的词好是好,我们做了一点改动,不知道你同意不同意?”古笛说:“你们唱给我听听。”小青年用白话唱起来:“赶圩归来饮滴滴,饮滴滴来笑眯眯,不要三天赶一圩,最好一日赶三圩!”古笛听了开怀大笑。小青年问:“可以这样唱吗?”古笛回答:“可以!”又是一阵笑声。
《赶圩归来啊哩哩》由很多歌手演绎过。首唱者唐佩珠1983年进入广西歌舞团时,希望能找到一首好歌。而那时古笛已经是大诗人了,但他放心让唐佩珠来演绎。1984年底为备战全国声乐比赛,唐佩珠挑选了《赶圩归来啊哩哩》作为演唱曲目,随后她通过这首歌拿下数个大奖。
3 同行回忆:这也许是改编最多版本的经典
黄有异,古笛的亲密合作战友。《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曲作者。1979年,当他和古笛一起创作出《赶圩归来啊哩哩》时,没想到这首歌能红遍大江南北,并衍生出那么多的演唱版本。
当年,黄有异30多岁。经过大量的采风,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创作过程可以用“轻松”二字形容。“我发现,少数民族的群众晚上聚在一起烤玉米吃的时候特别欢乐,一边吃,一边还发出哩哩的喊声,于是我就把‘哩哩\’放进歌里去,因为‘哩哩\’不太好发音,于是改成‘啊哩哩\’,这样就顺口多了。”
虽然当时也有专家认为这首歌曲可能会火,但是黄有异没想那么多。直到这首歌曲作为参选歌曲刊登在《歌曲》杂志1980年12期的封底,他也认为他离获奖还有距离。
当时获奖歌曲全是按照全国听众投票数决定的,一共有17首歌获奖。《赶圩归来啊哩哩》入选。黄有异于是和古笛带着粽子坐上火车去北京参加《歌曲》获奖作品颁奖晚会。“奖金不多,有人问超过100元吗?当然超过,是这个数的几倍。直到今天,有关音乐版权协会每年都会因为这首歌汇款给我呢。”黄有异说。
4 为啥流行:这是一首接地气的歌
黄有异能不断获得稿费是因为现在唱《赶圩归来啊哩哩》的人很多,而且版本也五花八门:有摇滚版的,有用彝族语演唱版的,有壮语版的,有学院民族唱法版的;另外还可以分舞蹈版的、合唱版、独唱版……用黄有异的话来说,这也许是改编最多版本的经典作品了。虽然有这么多的版本,但是黄有异认为这是好事情,当年这首歌曲被改成摇滚版时,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黄有异说,“多个版本,就多一群人喜欢这首歌,有什么不好呢?”
在分析这首歌为什么到现在还很火的原因时,黄有异说,因为这首歌是接地气的,没一点官腔。他说:“古笛老师在广西这片土地生活,对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很了解,他了解这里的一草一木,关注这里的一举一动,甚至连每个节气,老百姓做什么都很熟悉,因此他能写得出这样接地气的歌词来。而现在的不少音乐人已经不太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因此只能东拼西凑写些口水歌了。”
5 专家:通过多样形式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古笛的弟子若舟认为古笛作为一代词家,在全国都有崇高的地位,他的创作将壮族文艺作品推向了一个高峰。可以说,古笛是歌海的儿子,歌圩的儿子。他的作品具有很大的开放和包容特点。作为壮族的优秀艺术家,他坚持创作了大量本土的作品,同时在古笛的作品里能够看到他在大力宣扬广西的铜鼓文化、绣球文化、刘三姐文化。可以说,古笛是用尽一生的心血去创作壮乡的文艺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古笛虽然是壮族的艺术家,但是他和郭沫若、施光南等艺术家有交往,还向他们学习,吸取文化营养。早在上世纪60年代,郭沫若夫妇到桂林,作为广西的年轻诗人,古笛陪同他们一起游览。古笛给郭沫若夫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学习、爱唱歌、才思敏捷。他们也为文坛留下佳话。而施光南与古笛更是情同手足,他们在音乐方面互相切磋交流,共同进步。
若舟认为,现在的一些明星因为具有很强的实力而走红无可厚非,而曾经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的老艺术家如今或者老去或者离开,这些老艺术家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用优秀的作品支撑起人们的精神脊梁,如今是到给他们致敬和足够重视的时候了。
若舟呼吁,可以通过建立博物馆、文化广场、雕塑等形式纪念广西的优秀文艺大师,还可以通过书籍、音像等形式来传播广西的文化精髓,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广西的传统和民族文化,同时爱上它,将它发扬光大。
著名学者彭匈也支持对传统文化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观点。最近两个月南宁连失去两位艺术大师傅锦华和古笛,因此对民族和本地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发扬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们冷静地看看,广西能留传的作品有《刘三姐》《赶圩归来啊哩哩》等,说明我们还是有不少能拿得出手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国外都很受欢迎,如何传承这些优秀的广西作品值得我们去思考。”
新闻推荐
力争实现明年底开通云桂铁路南宁至百色段目标 云桂铁路计划明年2月开始铺轨
作业中的流动式架桥机 本报通讯员姜广峰摄本报讯(记者 黎兆齐 通讯员 莫小斌 姜广峰)12月3日凌晨,在云桂铁路广西公司科学组织调度下,最后一孔箱梁稳稳地落在位于田东县思林镇上那齐双...
田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田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