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谌怡秋 本报通讯员 刘德磊
在许多人眼里,“脏乱差”似乎是贫困村的代名词,然而,近日,记者走进靠种玉米和黄豆为生的田东县思林镇双燕村,展现在面前的却是这样一番美景:道路全部硬化,房前屋后一尘不染,物品堆放整齐有序……
2008年以来,双燕村3个自然屯通过实施通村水泥路、饮水工程、民房改造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全村基础设施极大完善,但是村民积习已久,垃圾乱丢乱扔,环境脏乱差。
“要改变村里面貌,关键要有人带头。”村党支部书记谈吉剑说。在村党支部的号召下,村里党员捐款2800多元修建4个垃圾池。为了带动村民参与,谈吉剑率先从自己家着手,房前屋后不乱丢垃圾乱堆放木柴,并无偿提供自家农用车清运垃圾,村委会副主任李明杰也用自家三轮车清运垃圾。
党员动真格,群众跟着干。渐渐地,全村村民都加入到清洁家园的实际行动中。村里没人再乱丢垃圾、塑料袋,房前屋后也不再随意乱摆乱放物品。
双燕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去年人均纯收入仅1800元,要想拿钱搞活动很难。“行不行,变不变,关键是脑子要转变。”谈吉剑等村干部先后垫支2.69万元,又发动外出务工党员捐款1.7万元,在每个屯都建设篮球场、舞台、凉亭、乒乓球台,还配设垃圾箱等,既活跃村民精神生活,又清洁乡村。
在双燕村,每一个党员都以实际行动改变“脏乱差”面貌。58岁的党员村医邓世堂,家中整洁干净,房前屋后整整齐齐。他利用出诊和病人上门看病时,向他们宣传讲卫生的重要性,被村民称为“清洁宣传员”。81岁的党员黄尚宝说:“别看我年纪大了,筋骨还很好,给村里做点事,村子整洁清爽,我也高兴!”
在党员带头下,双燕村变成干净整洁的“美丽”村庄。“也许我们暂时还摘不掉穷村‘帽子\’,但是穷村也可以是‘美丽\’的!”村民黄丽娇说。
新闻推荐
本报田东讯“小病扛着、大病拖着的日子成为过去,以后生病,再也不怕去医院。”近日,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大板村村民农新宇旧病复发,又到县中医院看病,他惊喜地发现医疗条件比以前好,医疗费用比以前少。田东...
田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田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