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新闻 靖西新闻 田阳新闻 田东新闻 平果新闻 德保新闻 那坡新闻 凌云新闻 乐业新闻 田林新闻 西林新闻 隆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百色市 > 田东新闻 > 正文

政府牵线搭桥,打工仔家门口办工厂—— 江城镇掀起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潮 □本报记者 陈伟玲 陶新妮 文/图

来源:百色早报 2014-05-20 01:10   https://www.yybnet.net/

农民在江城忠盛鞋厂工作。  

“在外再怎么都是打工,只有回来才能自己做事。”农干吉是田东县江城忠盛鞋厂的负责人,是个地地道道的江城人。外出打工十几年后,他终于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与哥哥农干忠一起回乡创业,开办了一家外贸鞋子加工厂,自己当起了老板。

当下,农民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和“空巢”现象十分普遍,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为此,江城镇政府通过政策优惠等方式搭桥牵线,吸引外出打工有成就的人回乡创业,建设家乡的同时,留住本地能人。

把工厂“带”回家乡

农干忠的工厂是做鞋面加工的,于2013年建立。他开玩笑说,总算落叶归根了。

从1991年开始,农干忠就外出到广东打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广东南海成功创办了属于自己的鞋厂,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虽然小有成就,但十几年的漂泊生涯让他深感客在他乡的不便。不论逢年过节还是回家探望父母,都很不方便。

“上有老,下有小。”农干忠说,到了一定年纪,再有成就也没有家重要,孩子日渐长大,需要家的温暖,父母愈发年迈,也需要儿孙在旁照顾。于是,回家发展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可回家能做什么呢?做鞋吧,这是老本行。

农干忠在广东的鞋厂办了十几年,近年来,遇到外出务工人员缩减,广东生产业开始面临用工短缺。他与妻子一商量,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在家乡开办分厂,在老家主要做鞋面的加工,再发往广东做成整鞋。

“我们当时做这个决定可以说是很大胆的。”不过,这个“大胆”也证明农干忠的选择是正确的。开在家门口的工厂,方便了许多不便外出打工,又需要稳定收入的农民群众,特别是中青年妇女。所以,在用工方面农干忠不用愁。

“以前,每次过完年后都担心在南海的鞋厂招不到员工,现在好了,回到家了,家乡的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虽然厂子现在规模还不大,但我准备在年底再兴建新的厂房,增加制鞋设备,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农干忠说,在家乡办厂,为家乡经济发展尽一份力量,是每个游子的夙愿,而他正在努力实现中。

政府牵线搭桥,江城掀返乡创业热潮

“乡下的路通了。”谈到回乡发展,农干吉说,主要是因为家乡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以及政府在政策上的优惠和服务,帮扶产品产业的发展。

“其实,我们在做群众工作时,了解到很多群众都不是十分想外出打工,但是迫于生计,又不得不去。”江城镇宣委蒙莎表示,能在家门口上班是多数农村青年,特别是已婚女性的意愿。如何实现群众的愿望?该镇镇长农大喜告诉记者,江城镇政府为此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做好基础建设、完善政策服务,把外出打工有一定成就的人吸引回乡创业,为江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为此,该镇首先从政策上为返乡创业农民工争取项目帮扶。曾在百色开酒店的黄卫映老板看好竹子种植的前景,经过多番考察,2010年回到家乡发展种植竹子产业。江城镇政府了解后,主动帮她争取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项目扶持等各种优惠政策,2013年,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还给她预借5万元资金,支持其发展壮大。目前,黄卫映在江城种植竹子就达10000亩,成为田东种植竹子最大户。其次,江城镇成立江城商会,邀请在外务工的江城籍能人担任商会主要负责人,以商会为平台,第一时间把家乡致富信息散播出去,吸引和鼓励该镇的经济能人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为此,镇党委、政府工作人员从2012年起,连续两年赶赴广东,与长期在广东打工并有一定成就的江城人洽谈,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农干吉就是其中一个。”农大喜介绍,江城镇以此作为典型,并在江城忠盛鞋厂创办一个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去年底,还投资20多万元,配套搞新农村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同时,江城镇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还实行“送一程”。以种桑养蚕的返乡农民工罗江为例,在了解到罗江有发展种桑养蚕的想法后,镇党委、政府为了让他创业少走弯路,在今年初,将他及有意发展种桑养蚕的农户组织到凌云县取经,吸纳外地发展种桑养蚕的成功经验,并帮助他把种桑列入2013年田东县里冬种开发的项目,尽量使其在创业过程中得到项目的帮扶和支持。

正是由于当地政府的热情服务,不少江城外出务工者纷纷回乡创业。从2012年至今,江城镇已有近千名外出务工者回乡进行桑蚕、竹子种植等方面的创业,有效解决江城镇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家门口打工,挣钱养家还能照顾好家庭

说到就业,江城镇那桑屯的韦彩青很开心,今年35岁的她有两个孩子。“我的孩子一个8岁,一个3岁。”韦彩青说,因为没人帮带孩子,她不得不留在家里自己带,家里就只能靠丈夫一人打工养家糊口了,日子过得比较拮据。

所幸她从去年就开始到江城忠盛鞋厂上班了。早上,她把孩子送到村里的幼儿园后,就去上班,下班后再把孩子接回家。

“这是计件算的,一个月我能挣一千多元。”韦彩青说,工资虽然不高,但也能贴补家用,减轻老公的负担。“主要是能照顾到家庭。”韦彩青说,能够在家门口打工,兼顾家庭的同时,多一份收入是很多像她这样的农村妇女的愿望。

赵凤英同样感到很欣慰,“我原来是种甘蔗的。”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她发觉自己干农活时,体力吃不消。“以前一百多斤都能扛得动,现在不行了。”赵凤英说。可她现在才50岁,总要找一份活儿有一份收入。自从村里有了鞋厂、种桑养蚕产业,她找到了活。这些工作多是手工活,不需要太大的体力付出。赵凤英说自己能干得来,养活自己不成问题。

如今,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在50~60岁之间。他们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或是因年纪问题被夹在就业难缝隙上。在外打工13年的罗江,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2012年回乡,投入20万元,承包了80多亩田地,种植9万多株桑树,发展起了种桑养蚕产业。

“我的产业用工主要是针对五六十岁的老人。”罗江说,在农村务农,目前这个年龄段的人是主要的劳动力。但单靠务农,体力付出太大,且收入不高,不少老人吃不消。而种桑养蚕不仅可以帮助中老年人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可以使他们的日子不那么空虚。

新闻推荐

田东政策性农业保险 吸引外地记者关注 □本报记者 吴东萍 文/图

田东县农改办副主任李润权为记者们讲解  2008年底,田东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在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

田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围棋之夜田东狂欢2014-07-28 01:09
评论:(政府牵线搭桥,打工仔家门口办工厂—— 江城镇掀起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潮 □本报记者 陈伟玲 陶新妮 文/图)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