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媛媛(中)与奶奶(左)及谈志玲(右)一起唱红军歌
《红军红又红》、《男儿立志出乡关》、《共产党领导真正确》……这些红军歌曲在田东县百谷村中可谓家喻户晓。1929年,该村86户人家中就有85户共131人参加赤卫军和红军,是名副其实的“红军村”。2004年,为了传承红军精神,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暨百色起义75周年,村里以前常听老红军们唱歌的十几位老人组成了红军合唱团,将歌曲收集、整理、传唱。由于当时没有歌谱,众人凭着记忆,你一句我一句记录下来,整理了30多首红军歌曲。如今,老一辈的回忆,转化成写在纸上的词曲,唱进新一辈的心里。
外来媳妇唱红歌
唐美团嫁到百谷村已经快20年了,在嫁来之前她从不知道如何唱红军歌曲。久而久之,她发现这个村的男女老少都会唱红军歌曲,看着合唱团的成员们常常上台排练、表演,喜爱唱歌的她也被感染了,于是在2006年加入到合唱团的队伍中来。“跟着村里的老人一起去唱,加入合唱团唱歌,是为了纪念老红军前辈,也是因为爱好。”在家里,唐美团经常唱红歌给子女听,还将他们带动加入到合唱团来。现在家中已经培养了两位小红军歌唱员,一位是15岁的哥哥韦志高,一位是8岁的妹妹韦红苗。
“在家经常听到妈妈唱很多红军歌曲,当时时间也比较充裕就和妈妈一起去学。”韦志高说。而妹妹看到妈妈和哥哥都参加合唱团后也不甘落后,未满8岁就要求上台表演,“已经上过好几次台了,算是老演员了。”兄妹俩是团里的积极分子,韦志高排练没有一次缺席,而韦红苗每有演出必要报名参加。“她和我说‘妈妈,如果有演出就帮我报名。\’真是太积极了。”唐美团笑着说。
6岁孩童唱红歌
一般6、7岁的孩子,会加减乘除,会拼音写字,而百谷村的孩童们除此之外还会唱红军歌。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需要孩子们与合唱团同台演出,十几个孩子参与了那次演出。团员们将红军歌曲编排成舞蹈,大人负责歌唱,孩子们负责伴舞。从此,合唱团的表演多了几个小小的身影。他们大多是团员们的孙儿孙女,6至12岁的年纪,却有很高的热情,每周的排练都会手拉手结伴参加。三十几人的团队,因为十几个孩子的加入而变得朝气蓬勃。除每周团里的教学外,老人们平时在家带孩子时也会哼一哼,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也跟着唱了起来。
小团员韦媛媛在6、7岁时就加入了合唱团,今年10岁的她在团里孩子们眼中已经是老成员了。她告诉记者,她参加合唱团就是奶奶带去的,没有学过曲谱,会唱的十几首歌都是听着大人们唱,跟着调子学会的。“就觉得能上台表演很好玩,而且我很喜欢唱歌,从小就听奶奶唱。”韦媛媛说自己喜欢拿着红缨枪那种英姿飒爽的感觉。至今她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参加演出的情景,“就是唱的这首《男儿立志出乡关》。”说罢,她放开嗓子唱了起来,一曲唱罢,她还将歌词大意向记者娓娓道来,73岁的奶奶在一旁看着,笑容甚是欣慰。
新歌唱出新愿望
近年来,依托县域郊区优势,百谷村村民们轰轰烈烈发展起第二、三产业,生活过得一年比一年好,家家户户都陆陆续续起了楼房。合唱团练歌的地点也从村头的茶庄搬到了村内红军陈列室,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
“我们2006年搬到了这里,原来是在村头的茶庄练唱,每天中午12点唱到下午3点,茶庄的老板会烧一壶开水供团员解渴。因为晚上没有灯,所以只能在白天练习。现在搬到教室里,有了电灯,晚上也可以排练。”团员谈志玲说。而在合唱团发展的这十年里,合唱团除了不断补充红军老前辈的歌曲,还新增了《红军的传统我们要发扬》、《我们百谷的梦想》、《春到老区》、《谢谢您,我们的恩人》等9首新创作的歌曲。
团长李瑞云参与了好几首歌词的编写,他说:“新创作的歌曲主要是为了发扬红军传统,弘扬红军精神。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要感谢党给我们带来的好生活,像《我们百谷的梦想》表达的就是我们的决心,要把百谷村建设成一个更加美丽的村庄。”
新闻推荐
&n...
田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