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日础在护理火龙果苗
11月24日,题为“架设信息通信桥梁 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广西“宽带村通”工程2015年现场会在田东县思林镇真良村召开。大会总结了全区“十二五”宽带村通的情况,并部署了“十三五”宽带村通的工作。作为“十二五”宽带村及“互联网+农户”创业模式的典型,田东县思林镇真良村备受媒体的关注。
50岁农民网上卖果赶潮流
“我们现在的火龙果卖得好极了!客户直接在网上下单,我们就在村里给他们发货,不出3天就可以让客户吃上新鲜的水果了,省心又高效。”11月24日,田东县思林镇真良村村干陆福语正在电脑前认真刷新网页图片,不时查看客户的订单。50岁的陆福语,从没有接触过网络到慢慢学会在网上销售火龙果,用他的话说“也算赶上一次潮流了”。据陆福语介绍,2006年真良村建成第一个移动通信站,2013年完成了光纤到户的改造,2015年全村就实现了4G信号的全覆盖,2013年仅有8户固定宽带用户,2015年就发展到了32户,移动3G、4G宽带用户达到了854户。宽带的普及和信号的全覆盖,给他所在的村带来的变化可谓巨大。他指出,以前果农种火龙果都是散户种植,种出来的果批发给进村收购的水果商贩,每斤约5元,有时还被商贩压价。今年在相关部门的帮助和合作社的推动下,他们在村里开始尝试借助互联网开展产品的推广与销售,村民们通过网店和微店在网上推销火龙果,因产品质量好,很快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于是他们根据订单的量直接到田里采摘火龙果并通过物流发送到客户手上。“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时间和运输成本,还缩略了许多中间环节,更快、更直观了,每斤果通过网络销售可以卖到每斤约10元(含物流费),果农增收了,消费者也得到了实惠。”
“现在的生活是以前想不到的。”村民梁日础有着多层身份,他既是真良村的村民,又是真良村火龙果种植合作社的股东、真良火龙果种植基地的场长。真良村火龙果种植合作社成立后,他以自家的10亩土地加入该合作社,种植火龙果,自己也到该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做场长。根据协议,前5年他的10亩土地每年可以获得7000元的租金,他自己作为场长每月还可以获得2000余元的工资,5年后那10亩的火龙果将全部归他所有。今年合作社开始在互联网上进行火龙果销售,以前还要合作社找商家,现在在网上一发布产品,就收到络绎不绝的订单,接到单后直接到田里采摘就可以发货。以前地里采摘的火龙果卖给商贩才每斤5元,如今一个装有12个果的礼盒装就可以卖到160元,以前要一周多才能运输到外省,现在不到3天就可以送到了。
三分之二火龙果通过网上销售
田东县思林镇真良村火龙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梁青松说:“‘宽带村通\’工程实施后,‘互联网+农户’的创业模式让合作社的果农们都得到了极大的实惠。”梁青松表示,早在2013年以前,他所在的真良村的村民一直以种植甘蔗和玉米、黄豆等为经济作物,但该地山多地少自然环境恶劣,村民们的收入水平一直难以提高。2013年,大学毕业并在外面一个大型农业公司工作多年的梁青松,看到了发展农业种植的商机,结合家乡石漠化严重的现实,他多处考察后尝试了火龙果种植,第一次他种植了50亩,取得了成功。在梁青松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发展火龙果的种植,并成为该村一个新的产业,最后成立了真良村火龙果种植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共有火龙果种植基地3个,发展火龙果种植达1500多亩,社员149人,覆盖贫困户120户,为真良村提供就业岗位250多个。
今年是合作社成立的第三个年头,第一批种植的火龙果也迎来了丰产期,每亩产量高达5000斤。为了实现增长又增收,在保持传统销售渠道不变的情况下,梁青松还发动社员借助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实现在互联网上开展产品的推广、销售。梁青松不仅用互联网给社员进行种植技术的培训,还随时运用互联网实时了解网上价格动态、供求关系等信息,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引进新品种。2015年,整个合作社的火龙果三分之二实现了网上销售,线上销售实现“种植户—合作社—网络平台销售—消费者”的模式,不仅节省时间、中间商的经营成本和运输成本等,更重要的是极大地解决了产品的保鲜问题,实现果农、消费者、电商多方共赢。如今,真良村的火龙果已远销北京、上海、黑龙江、四川、江浙等地。
“下一步还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帮助本地的村民将当地更多优质的农副产品实现线上销售。”梁青松表示,如今真良村老龄化较为严重,很多年轻人由于此前收入的不高,都往外面跑了。下一步他将联合更多村民大力发展旅游和农业观光产业,创造更多更优越的就业岗位,吸引年轻人回来。
新闻推荐
@事件田东一小偷竟在摄像头下,明目张胆地作案,结果整个过程被监拍下来,还被店主放到网上去曝光。近日,有网友在本地论坛发帖称,他在田东县城开了一家服装专卖...
田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田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