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规(右)和老伴合影,身后整齐的书法表现了老人家深厚的书法功底。
据资料显示,目前,刘姓这个汉朝国姓在中国有7000万人以上,全世界有9000多万人以上。作为刘氏后人,已是杖朝之年的刘忠规,每天最惬意的事就是拿起那支早已被岁月磨出光泽的毛笔在纸上挥毫,一个个铿锵有力的大字跃然纸上,好似在演绎着说不完的刘家故事。田东县印茶镇僚坤村,刘忠规老人的家就在这里,近日记者有幸走近这位老人,听他讲刘家那些年的那些事……
“杀猪佬”会书法 教会孩子读孔孟
刘忠规老人不仅会诗词创作,还能写一手好字。可是,他究竟是跟谁学呢? “说出来你们不敢相信,我这手好字就是爷爷刘敬崇传下来的,嘿嘿,可他却只是个‘杀猪佬\’哟!”说完,刘忠规得意地指着墙上的毛笔字,乐呵呵地向记者说起了那段早已被岁月洗礼的旧事,仿佛间爷爷刘敬崇专心练字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当刘忠规只有六岁时,父亲刘承干就“下令”他每天必须练习书法两个小时以上,如果这两个小时不能写好,就要一直写到满意为止,这可难住了还处于玩乐时期的刘忠规。一次,他因为被附近同伴的玩乐声吸引住了,趁父亲不在家,就偷偷跑出去玩耍,玩得忘记了时间。当回到家时,看见父亲阴着一张脸就知道躲不过去了,因为害怕挨骂就先哇哇地大哭起来。可是刘承干并没有马上责备儿子,而是给刘忠规讲了一个与爷爷有关的故事……
刘忠规的爷爷刘敬崇以帮人家杀猪卖猪为生计,每天凌晨出门去屠宰场帮人杀猪,也杀自家的猪,然后再拿到集市上去卖,和所有的“杀猪佬”一样,刘敬崇为人豪迈,大气直爽。“每次从集市上回来都会给家里的孩子买些小零食,虽然身上都是屠宰场的腥味,可是孩子们每天总是盼着他回家。”可即便是每天都带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刘敬崇总是要在昏暗的灯光下练习两个小时的书法,“爷爷说练习书法能修身养性,养浩然之气得天地之灵气。”虽然那时刘忠规的父亲刘承干及兄弟们都还小,不明白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但却没有人敢吵闹,而是静静地注视着一笔一划,好像懂一点,但又好像不懂。
可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杀猪佬”怎么会懂得这门国宝艺术呢?据说当时刘敬崇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学堂的先生,母亲是大家闺秀,十分注重教育。于是,刘敬崇每天都在学堂里读书认字,休息时还向父亲学习书法。由于聪明好学,写得一手好字,很得父亲赏识。可是好景不长,家道中落(究竟是什么原因,已无从考证),至亲双亡,刘敬崇不得不早早地走上社会,开始为生计奔波,那年他才14岁。
而后,刘敬崇以杀猪为生计。当然,家道中落并没有打倒刘敬崇,他常常利用杀猪的间隙跑到附近的学堂偷偷听先生讲学,并将孔孟之道的精彩故事说给同伴们听,赢得了不少钦佩的目光。于是,他的“奇才”被一传十、十传百。一日,他正在杀猪时,被一个身穿黑色长褂的老者叫出去,告诉他以后随时可以来学堂学习,原来这就是学堂里的先生,先生惜才,所以就收下了这位弟子。“这位学堂的先生也算是爷爷的恩师了。”刘忠规说。后来,每逢空闲时,刘敬崇总是到学堂里拜师求学,虽然被安排坐在了最后一排,但是他却总是比别人听得认真,回答得比别人响亮。
几年过去了,刘敬崇也积攒下了一点钱,而他并没有拿去吃喝玩乐,反而是买了一些孔孟的书籍,天天读书,恨不得把书本全都吃到肚子里似的。生儿育女之后,他又把对知识的热爱传递到了孩子的身上。“每天都要求孩子背一篇短文,背完还要工整地抄写一遍,要求十分严格。”刘敬崇的严谨治学、勤奋刻苦深深地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
民间诗人抒壮志 曾到北京领大奖
虽已是八十岁高龄,但刘忠规和年轻人一样,也是一位潮人,喜欢“显摆”。在村里,刘忠规自建的小楼房和其他村民一样,没有装修,很普通,家里摆设很简单,孩子们都外出务工去了,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在家。与村里其他人家唯一不同的是在入门的右侧,就是他引以为豪的“书房”,据说这里收藏了很多宝贝,只要家里来了客人他就会拿出来“显摆”。对于一个八旬老人,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何来的宝贝呢?看到记者疑惑的表情,老人家神秘地笑了笑,不作声地走进了“书房”。
其实,要说是“书房”,按照现代家居的标准和布局来说,远远算不上,因为这里光线很暗,一张老木床上早已布满一层厚厚的灰尘,天花板上也布满了蜘蛛网,如果不开灯,真的分不清东南西北。可这里就是刘忠规老人最心爱的“书房”。
打开灯,只见一个约两米高的书柜上,摆放着不少书籍,虽然已有些年头,但还是弥漫着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5分钟后,老人家从“书房”里慢慢地走出来,手里还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沓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它们都是这些年我在国内比赛中获得的荣誉,我还到过北京领奖呢!”面对这些宝贝,刘忠规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原来,刘忠规是村子里第一个在外工作的人,他于1959年毕业于百色农校,后来在田东合恒公社工作了3年,于1962年5月回到村子。在当时那个温饱都还未解决的年代,村里能读书的人不超过5个,但其余4个都因为家里太穷早早就辍学了,只有他能继续读书。后来因为被诗词的儒雅给迷住了,所以他也经常写一些小诗。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中学老师看到了他的作品,大加赞扬,并将他的作品推荐到各大诗词创作协会,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他的诗作作品《嵌字七绝》编入《中国黄河艺术大典》,诗词作品《九曲奔腾入海流》律诗联句在2013年河南省古风诗书画院主办的“黄河魂·中国梦——全国诗词艺术大赛”中荣获黄河艺术创作二等奖……“神州大地百花妍,枢贤四代领航坚。习为特色抒壮志,月因中国梦常圆。”刘忠规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又一次激起了他对诗词的热情。每次领奖归来,他总是成为村里人仰慕的对象。
“在我们村,老人里属他文化最高了,也是最有见识的,去过北京天安门呢。”当地的一位老者告诉记者,过去山里能读书的人很少,更别说是去到首都北京领奖了,刘忠规能去,他就是山里的文化高人。
盼完整族谱圆梦于今世
如今,刘忠规老人儿孙满堂,晚年幸福,还能写一手好字,背诵孔孟短文,在村民们看来,他这辈子算是很圆满了。可是,在采访中,老人悄悄地道出了一个小秘密,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儿孙能整理出一本完整的族谱。“之前的老族谱,记录得比较完整,可是因为年代久远,所以就给弄丢了。”后来,老人家就凭着记忆用两张红纸逐个记录下来,可即便是这样,其中的一张也于近年不知去向了。
“族谱上是从一个叫刘九星的先祖开始记录的,据父亲说是清朝的一位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干部。”刘忠规说,后来这位老祖宗娶了两位女人,一个是陆氏,另一个是鲍氏,都是名门闺秀。再后来,陆夫人生育了两个儿子,分别为刘廷慈和刘廷笔,之后就没有了记载。而鲍夫人生育了儿子刘廷儒之后,刘姓家族后人从此就由其繁衍下来,也就是说先祖有了3个儿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三门人。长子的传人是大门人,次子的传人是二门人,三子的传人是三门人。“我们就是三门人的后代,有汉、洪、必、正字辈。”他说,因为大门人及二门人的记载是一片空白,至今也无法考证,非常遗憾,这令后世子孙难以了解家族历史。
“希望有生之年,儿孙们能重返寻根问祖的路,把家谱完整地记录下来,让刘家世世代代的子孙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我就知足了。”刘忠规看了看手中的族谱,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新闻推荐
本报田东讯 1月20日,田东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帮助受困车主将熄火车辆推至安全地带并送至修理厂,及时消除道路安全隐患。 &n...
田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田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