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医生为患者实施十二指肠镜胆道取石术
胆结石是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胆结石患者数量也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胆道系统疾病可以通过十二指肠镜实现微创治疗,该项治疗技术以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疗效好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临床,目前已发展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据了解,百色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于2010年11月成功开展了首例“十二指肠镜胆道取石术”,在科室技术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该科已全面成熟开展各类ERCP技术并成为临床常规运用,目前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处于桂西地区领先地位。据统计,百色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采用该项微创治疗技术,已成功帮助数百名胆结石患者解除病痛,治疗成功率高达97%以上。
胆道结石患者的福音——十二指肠镜胆道取石术
不久前,来自德保县72岁的李奶奶因患胆总管结石反复出现腹痛、高热、黄疸等症状。据其家属介绍,李奶奶有严重的心肺疾病病史不能接受外科手术,曾在当地医院接受过保守治疗,可因胆总管结石没有取出来,老人病情反复发作。入院经查体发现,李奶奶体温39℃,血压165/75mmHg,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腹部B超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下段结石。入院后第二天,消化科医生为李奶奶施行了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ST)。术程顺利,术后老人腹痛逐渐缓解,次日复查生化显示总胆红素明显下降,皮肤巩膜黄明显消褪,第7天便痊愈出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廖嘉忠告诉记者,消化科经常碰到类似李奶奶这样的患者,因患者年纪较大且基础疾病多,不宜进行创伤大的外科手术,科室医生都会采用十二指肠镜胆道取石术给予患者治疗,不用开刀便能取出胆总管结石,为患者避免了外科手术治疗带来的痛苦。
胆结石也常被人们称为“胆石症”,它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肝内胆管、肝外胆管等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其中肝外胆管结石中的胆总管结石的危害最严重,它可导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梗阻性黄疸等,严重时导致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胆结石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胆道感染是形成胆石症的最常见原因,胆道寄生虫感染(例如胆道蛔虫症)也容易造成结石,胆道畸形、胆汁淤积、胆汁成分、胆盐浓度与酸碱度的改变、胆固醇代谢异常等都是形成胆石症的常见原因。此外,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居住环境等与胆石病的发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廖嘉忠介绍,胆结石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越高,其中肥胖者患胆结石较为多见。以前,胆结石患者主要是通过行开腹手术来治疗,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且患者住院时间较长,治疗费用相对来说也比较昂贵。尤其是一些患者需在腹部留置T管引流2到3个月时间,给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还容易复发,可能需要反复开腹手术治疗,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生理及心理创伤。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成熟,十二指肠镜胆道取石术成功代替了传统的开腹手术,成为了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最佳选择。廖嘉忠介绍,十二指肠镜胆道取石术主要包括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ST)两个阶段,消化内科采用的具体方法为:使用奥林巴斯260型电子十二指肠镜,常规进镜至患者的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拉直镜身并摆好乳头,通过十二指肠镜工作通道插入预置导丝的切开刀,在导丝引导下进行插管,导丝率先插入胆总管,切开刀沿导丝深插入胆总管,退导丝行逆行胆管造影,在X光透视下观察胆管并拍片,掌握胆总管结石的大小及数量。根据患者年龄、乳头大小情况、有无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以及结石的性质决定取石措施,选用扩张或切开乳头后直接取石或碎石后取石的两种方式。随后,通过导丝牵引下插入高频电刀来完成乳头切开取石,切口大小根据胆总管结石大小及乳头形态而定,医生会尽量选用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方式,保证乳头括约肌不被完全切开,最大限度地避免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对于年轻患者来说,结石直径在1.0cm之内者最宜选用小切开联合胆道球囊扩张器进行乳头扩张,使乳头开口通道变宽,不仅达到取出胆结石又能保留患者部分十二指乳头括约肌的目的。最后的取石环节中,主要通过取石网篮来操作,小于1.0cm的结石以取石网篮完成;1.0cm~1.5cm的结石根据切口大小及结石硬度,以取石网篮直接取出或经碎石器碎石后分次取出;而大于1.5cm的结石经碎石器碎石后,再以取石网篮分次取出,细小结石或泥沙样结石可用取石球囊清扫取出。取石完成后再次造影,确定胆总管内无结石影,放置鼻胆引流管后治疗才宣告完成。采访中,廖嘉忠强调,十二指肠镜胆道取石术对人体没有任何损害,不用开刀及麻醉,比传统开腹治疗费用低,具有疗效好、恢复快的特点,一般患者住院治疗一周就可康复出院。
ERCP在胰腺胆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几乎代替外科手术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方面的首选技术。据了解,在消化内镜治疗技术中,ERCP的难度和风险程度属于最高等级。从单纯的诊断性技术发展到以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技术,ERCP作为一种先进的微创技术,是消化内镜诊疗水平的标杆性技术,也是国家卫计委考核三级甲等医院消化内科开展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标。
除了治疗胆道结石外,百色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采用ERCP还能治疗梗阻性黄疸、急性胆管炎、胆道蛔虫症、胆管狭窄、胆道损伤、胆漏、壶腹部肿瘤、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复发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假性囊肿等疾病。廖嘉忠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努力,该科开展ERCP技术已日趋成熟,每年接受该项治疗的病人达100多人次,目前该项技术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处于桂西地区领先地位,得到众多患者的支持及肯定。
众多胆结石患者的心声
“现在国家政策就是好呀,看病住院还不用花钱,我真是太有福了!”7月中旬,田东县64岁的罗大叔因患胆总管结石在百色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做了十二指肠镜胆道取石术,术后7天便康复出院。出院那天,得知ERCP已纳入医保定额付费病种范围内,有职工医保的罗大叔没花多少钱,就把困扰多年的病治好了,他直呼:“太有福啦!”
近日,来自平果县58岁的李阿姨因肚子忽然剧痛,伴随着恶心、呕吐,入院检查发现是胆总管结石及胆管炎,经十二指肠镜胆道取石术后,马上有效缓解了她的疼痛。谈到自己的经历,李阿姨表示,起初了解到内镜治疗类似于胃镜检查时,心里有些犹豫,但是在整个治疗中并没有察觉到任何不适,术后身体恢复也很快。
廖嘉忠告诉记者,很多患者担心行ERCP时会难受甚至害怕,这些想法的出现都是对ERCP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事实上,现在的患者行ERCP时的不适感是非常轻微的。首先,电子十二指肠镜径细而柔软,头端光滑,对受术者刺激很小;其次,在行ERCP前,医生会给患者常规用药,抑制咽喉部、胃肠的反射,有条件的患者还可选择无痛电子十二指肠镜操作;最后,ERCP操作时间短,一般在1小时左右即可完成。
名医风采·廖嘉忠
职称:百色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毕业于右江民族医学院,曾到上海、南宁等大医院进修学习,现任广西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广西消化内镜学分会ERCP学组成员,对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精通电子胃肠镜操作检查、胃肠息肉切除、消化道早期癌内镜下治疗、食管狭窄扩张及支架置放、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或套扎治疗、钛夹置放、氩气刀治疗胃肠到各种疾病、经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取石术及鼻胆管引流术等内镜介入治疗。近年来,廖嘉忠主持科研项目4项,有4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
新闻推荐
品芒果 赶盛会 到田东 ——2012百色·田东芒果文化节将于8月3~5日举行 □本报记者 周厚雪 通讯员 韦文孟 文/图
宾客们品尝芒果。 7月18日,在嘹亮的唢呐和山歌对唱声中,在阵阵芒果香中,“2012百色·田东芒果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在田东县东达黎文设芒果园隆重举行。记者从新闻发布会...
田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田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