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铁强 本报通讯员 甘天龙 农正海 莫有合
全县林改586.22万亩。这是什么概念?量居广西之首,相当山东整省任务。
然而,成就令人刮目:2009年即被评为林改先进单位,是全区惟一获表彰的非试点县;今年,又被推荐为全国林改典型县,是百色市惟一获此殊荣的县。7月30日至8月1日,央视《绿色时空》栏目编导专程赴此探秘。
田林县,一个林改任务最重的县,走出了一条让人称奇的又好又快之路。
调动全社会资源抓林改
田林是广西国土面积最大的县,林业用地面积634.37万亩,占总面积的82.17%。此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14个乡(镇)165个行政村3个社区,林改面积达586.22万亩。
2009年8月,该县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到今年8月10日,该县已完成外业勘界556.99万亩,内业整理526.02万亩,发证前公示396.5万亩,发证面积159.93万亩,8月底完成外业勘界,计划于10月底基本完成发证工作。
“林改任务这么重,我们开始并不奢望创全国典型,只是考虑如何组织全县力量全力以赴做好工作,不拖全市、全区的后腿。”县委副书记李艳花介绍。
他们紧紧围绕“进度、成效、稳定、质量”四个工作重心,科学推进。县委、政府召开千人大会,全面动员部署。逐级成立县、乡镇、村林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乡镇书记、村支部书记任组长,三级书记抓林改。逐层签订责任状: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和县驻村工作队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
推进林改最突出的困难是什么?缺人,尤其是林业技术员。该县165个村,每个村按两名技术员配备,全县需要330名技术员,但实际上,全县只有140名技术员。
该县整合林业系统、县直各部门、新农村指导员等各方面力量,组建335人的技术队和225人的驻村工作队,形成林改工作主力。
该县林改面积586万余亩,要自筹586万元。田林作为国家级扶贫重点县,财政收入要靠转移支村。“再困难也要保障林改经费!”县委领导拍板。
灵活创新推进林改
乐里镇田平村伟郎屯,技术员王凤和一群村民对坡勾绘勘界。村民冯春科指着对面山坡告诉王凤,从哪条山沟到哪条山脊是他家的。经与他相邻山场的村民确认后,王凤细心地在勘界图勾绘出轮廓,并让冯春科和到场的相关权利人在勘界图和勘界表上签名、按了手印。
经过这些程序后,勘界图和勘界表将被转给林改内业人员,将信息录入电脑,为林农办理林权证。
为提高外业勘界效率,该县在试点过程中总结出了预先勘界的办法,即由乡、村干部及村民自己先组织勘界,在宗地四周界址做出标记,再请技术员前来画图,大大加快了外业勘界进度。
该县在调查摸底、全面家访、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制定切合村组实际的林改方案。采取“四对照”,摸清“三类山”,达到“两清楚”,即对照权属依据、对照山主、对照山场、对照四至界限,摸清自留山、责任山、集体山,达到村组林权现状清楚和林地现状清楚。(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同时,以“农情乡解”活动为载体,从县直单位和乡(镇)抽调105名青年后备干部,组建14个“农情乡解”活动志愿服务队,采取分片包干、蹲点包案的办法,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信访案件和“三大纠纷”案件逐一排查和及时调解。乡(镇)、村、组也组建了“林改”纠纷调处队,与县“林改”纠纷调处队配合开展调处工作。至今年7月底,该县已成功调处纠纷723起,涉及“林改”面积23.46万亩。
林下经济大有可为
“田林田林,有田有林;吃饭有田,发财有林。”如何发财?除了蓄木卖材,林下经济大有可为。
该县出台林下产业发展规划,从群众意愿出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进行规模化种养。制定了规模养殖小区、良种繁育基地、大户奖励等促进林下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群众进行林权证抵押、小额贷款、多户联保等方式获取发展资金,能享受贴息3年的待遇。
2009年12月,田林诞生百色市首宗林权抵押贷款户。李刚、黄达能两人用80亩油茶林的林权证作抵押从县农行贷款15万元,在油茶林下建起利周瑶族乡万只岑王老山土鸡养殖园。李刚说,在茶林下养鸡可以赚茶油和卖鸡双份钱,今年挣7万元问题不大,两年后就可以把贷款还上。
目前田林林权证抵押贷款农户已达600户,贷款总额达1860万元。养殖规模较大的农户能获得政府部门每户2000元的奖励,全县财政扶持奖励资金已达120万元,涉及11个林下产业项目。
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换来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截至7月底,田林县林下种养面积共达10.8万亩,全县林下经济总产值预计达5000万元,比2009年增长4倍。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覃理本报通讯员黄瑞芳蒋全军今年以来,面对冬春连旱等多重困难,田林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加快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强落实惠农政策等措施,促农增收成效显著。据...
田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田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