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来,打开百度,搜索“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你会发现,“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已成为专列词条,搜索结果也近百万条之多。
在全国“两会”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也是甘肃省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同时,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在内的20多家中央媒体都对此项行动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3月6日下午,应媒体要求,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专门就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接受了采访。
媒体集中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如此大规模地开展这样一项行动?
王三运首先言简意赅地总结了甘肃的现状——城乡居民收入全国倒数第一,人均GDP倒数第三,小康进程倒数第五。
“看到跟全国这些差距的时候,我们感到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甘肃如果不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动员起全社会力量,特别是广大干部的力量,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很困难。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就是我们采取的超常规办法之一,也仅仅是一个开始。”王三运在回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时说。
王三运说,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甘肃实现超常规发展、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的一种办法,一种载体,这也是行动的基本初衷。
王三运将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意义精辟地概括为“两个所在”、“两个所系”和“两个所需”。他说:“开展这项行动,是党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传统之所在,是甘肃省情和紧迫任务之所在;是群众呼声和为民造福之所系,是转变职能和改进作风之所系;是培养干部和提升能力之所需,是加强‘三农\’和固本强基之所需。”
40多万名干部进村入户搞帮扶,如此大的规模,到底能取得怎样的效果?会不会成为一种形式?人民日报记者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了,搞这么大一个动作,动员这么多人下去,会不会一哄而下、一哄而回,然后是群众的怨声载道。”王三运直截了当地回答。
王三运说,部门不同,经验不同,知识不同,素质不同,下去以后起到的作用就不一样,所以我们在规定干部完成任务的时候,并不是单一的、教条的,而是多元的、动态的。比如有的单位、干部有能力帮助联系户脱贫致富,当然很好。但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和群众聊聊天,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然后向上反映,间接地提供帮助,这也是完成任务。
王三运说,行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使更多的干部能够在实践一线拜人民为师,与群众结友,努力为老百姓多解难事、多办实事、多做好事。
王三运还向媒体介绍了开展这项行动的主要任务,主要是要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
“我们充分考虑了在这项活动中,群众要得到什么,干部要收获什么。应当说,每一个人都能随着行动的不断深入,找到自己的着力点、参与点和贡献点。”王三运说。
行动伊始,省委就提出了“三个防止”、“八个不准”的纪律要求,以确保大规模的行动不给基层和群众带来任何负担。这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我在村里住了一晚,都是自己带着被褥去的,还交了伙食费,不给群众添麻烦。对其他干部的要求也是一样。”王三运说。
王三运特别提到“八个不准”中“不准干扰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他说:“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不是要让群众一定按照你的意愿去做什么,让群众反感。”当有记者问到王三运书记自己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想和收获时,王三运说,老百姓其实期待我们下去,他们有许多心里话要说,我们的干部也确实需要下去,需要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我在行动启动后的第二天就去了自己的联系点会宁县,这就是要起到一个示范带头的作用,不仅是我,我们所有的省级干部都带头进村入户,吃住在农家。”王三运说。
“我要尽量挤出更多的时间,经常去村里‘自讨苦吃\’,让群众看到、知道,这不是‘虚晃一枪\’,而是真抓实干。”王三运笑着说。
甘肃日报记者 白德斌 徐爱龙
新闻推荐
本报白银讯(记者张鹏翔 通讯员 徐辉)5月21日,会宁县为全县2000名高三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贴60万元,以解决他们高考前的生活难题,增加学生营养,保证同学们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参加...
会宁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会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