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笃宽讲述油担作用
在机械化榨油设备普及之前,我国广大的农村居民靠着怎样传统的榨油设备和技术来满足日常对植物油的需求呢?近日,白银市文物部门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会宁县韩集乡袁嘴村韩湾社一村民家遗存有一根百余“年龄”的“油担”。它的发现,对还原中国传统榨油工艺流程,以及研究和保护白银乃至甘肃省土法榨油工艺这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百年油担沉睡山村
8月7日,记者经过山路颠簸,终于来到了会宁韩集乡韩湾社。在村民韩笃宽的带领下,记者在他家门前不远处的一块空地上,见到了一根长约8米、超过一人合抱之粗的圆木。这根园木一头开叉,一头呈长方形。
“油担”是我国传统土法榨油设备当中一个最重要的构成部分,鲜熟的菜籽、麻籽等油料经过油担的杠杆作用后,变成一滴滴香气四溢的清油最后汇集在油缸里。“它就是油担!榆木的!”抚摸着这根油担,58岁的韩笃宽有些激动地说,“它是我祖上开油坊留下来的,距今约有一百年的历史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韩笃宽很难用语言把这根油担的历史讲述出来。
油担承载土法榨油历史
今年72岁的韩德旺是韩笃宽的亲堂兄弟。退休后,韩德旺老人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就一直着力于韩氏家族族谱的整理和研究上。
韩德旺老人告诉记者,韩氏榨油坊是其祖上创办的,虽韩氏一族至今有人说是清道光年间所创办,但根据其考查,有据可溯的时间约为清末民初。后战乱频发,原来人工挖凿的窑洞油坊已经被毁,原圆木油担也不知所踪。目前见到的“双叉油担”是近百年前在韩家川河沟箍窑重建的油坊所用,它比原来的圆木油担更加稳固、耐用。
韩德旺说,上个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后,堂弟韩笃宽一家再次将韩家油坊承包到手,并断断续续经营了几年。到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小型机械榨油机的兴起和逐渐普及,再加上韩氏油坊跨度太长,顶部部分地方出现坍塌,年久失修,维修工艺逐渐失传,以至于逐渐走向没落、破败。
记者在韩笃宽家中见到,与该油担配套的炒锅、石磨、油圈、蒸梯等土法榨油“部件”基本一应俱全,唯一遗憾的是,原本废弃的窑洞油坊已在今年年初乡村道路的扩修中被毁。韩笃宽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要是再保护一年,或许油坊遗址还在,但现在甚至连油坊的一张照片都没留下。
带着记者看着眼前的一件件“旧物”,韩笃宽告诉记者,他们家的油坊是两个成“T”字型相套连的窑洞,其中主窑洞宽约四五米,深约十五六米,高约六七米,呈东西走向,油担就在其中,主要为出油区;而副窑则呈南北走向,宽约七八米,过道与主窑相连,是炒料、油泼等工艺区。每年的春节前后,是油坊最为忙碌的时期。先是将筛选干净的油料放入2尺左右的锅中用文火炒熟,然后放至磨盘中碾碎,再放入锅上热蒸。蒸热的油料碎末再放入钢圈固定的冰草(当地特有的一种草)中,经过人工踩压制成“油饼”。再然后将“油饼”放入油担下面的机槽内进行反复挤压,这时候,一滴滴飘香的清油就会从“油槽”中流入到地下的油坑中。
油担有望复原展出
为了抢救性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和熟悉本土民间土法榨油这一工艺,8月9日,白银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的有关负责人带领相关人员再次来到韩笃宽家,经过友好协商,顺利地将这根百年油担连同原油坊榨油设备的所有配件一并“请”回了白银市博物馆。
白银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会宁百年油担的发现,对研究白银乃至甘肃省传统榨油技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依据。他们将根据实际情况邀请韩师傅等人到白银对这些设备进行复原安装,并尽量创造条件在白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进行展出。如果条件许可的话,也可以让它重新启用,通过现场榨油,让更多的白银市民和参观者了解我国传统土法榨油的工艺流程。
新闻推荐
孩子烫伤严重本报讯父母忙于干农活,由年仅7岁的姐姐苗苗(化名)看护1岁的弟弟童童时,发生了意外。苗苗跑到门外玩,童童从炕中间爬到炕边,一把将滚烫开水锅打翻,大...
会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会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