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新闻 会宁新闻 靖远新闻 景泰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白银市 > 会宁新闻 > 正文

两代人60年梦圆洮河水 ——走近跨世纪引洮工程(上)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2015-05-14 22:26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祁玉洁

十年一大旱,三年两头旱——这是陇中地区基本气候条件的真实写照。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吃水不再犯愁。

为了这个梦,上世纪50年代,甘肃省做出了引洮河水上董志塬的决定,17万建设者高举着“水不上山不回家”的保证书,在洮河畔向世人宣誓了大干苦干的决心,但是由于受财力、物力、技术条件等诸多原因的制约,引洮工程于1961年下马,理想与现实最终没有切合。这段艰难曲折又仓促的伟大创举,最终成为甘肃水利史上悲壮的史歌,更为人们留下了更多的反思。

为梦拼搏

5月5日,阴雨绵绵,引洮采访团驱车前往引洮源头九甸峡水库。这条蜿蜒盘旋的山路两边,依稀可见修建老引洮工程留下的一层层窑洞,九甸峡水库约50多米处,依然遗存着当年的引水建筑物。当年的引洮平台已经变为一条条逶迤而去的山路,这条漫长的绕山平台,如同血脉似的将上个世纪的时空连为一体。它是引洮艰辛历史的见证,时间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1958年6月17日,引洮工程正式开工,岷县梅川镇沉浸在一片欢乐中,一万两千多民工代表在这里宣誓:“头可断,血可流,引洮工程不完成死不休”。

“引洮工程完工后,这里将是山顶稻花香,米麦堆满仓,电站林立,船只如梭……”人们为绘制的美好蓝图所感动。这幅美好的图画,点燃了不知多少人的心。

会宁县牛河村85岁的老人牛应笃回忆说:“1958年我28岁,农业合作社派我去修建引洮工程。接到通知第二天,我就匆匆带上铺盖,带上行李,一路步行来到渭源会川的梁家坡、石家川等地,开始了三年的施工生活。我是一名石匠,主要任务是打洞子、打磨子、砌水渠和洞子。为了赶工期,我昼夜拼命不休息,和工友们吃住都在工地上。”

“为了填饱肚子,我和工友们时常挖野菜。没有油,没有盐,只用清水煮一煮,野菜就是我们的美味佳肴,这样的艰苦日子习惯了。”牛应笃老人说,为了能让干旱地区的人们吃上干净的水,早日把水引到家门口,我两年没有回家过年,虽然想想有点遗憾和难受,但是再苦再累,只要想到能喝到洮河水,顿时信心倍增。

78岁的安定区刘福老人是当年参加引洮建设的青年突击手,他说:“当时人们每天都以煮的黄豆、黑豆为主食,每人定量四两,在受技术条件制约的情况下,只能提高速度、加快工期。为了提高施工效率,我们采用加大任务量的办法把人员分成6个突击班,以‘红旗\’、‘卫星队\’、‘火箭队\’等为突击班命名,然后严格制定了‘四红\’、‘五定\’、‘五好\’等措施。这些名称听起来很神秘,实际就是任务分解到个人,专人负责,专人检查。当时,‘卫星队\’人均挖土100方,‘火箭队\’人均挖土150方,这就意味着超负荷劳动,片刻不能放松。”

“有一个细节,当隧道开凿时,洞子里面的空气非常稀薄,再加之打眼的粉尘,导致施工者出现了呼吸困难的情形。按理说,这时应该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或者为洞子里面鼓风。可是,条件简陋,又要赶工期,工友们依旧坚持施工,还要确保每天的进度。这无疑就是拿命在拼。”刘福说。

当时,施工队伍中有人编了首歌谣:“清清的洮河上高山,旱地变成了水田;每亩产量上一千,人民永不愁吃穿。”现在,一亩地的产量至少也在千斤,可是,当时却是人们的梦想。

筑梦奇迹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当时设计的引洮工程干渠总长度为1130千米,需要穿越崇山峻岭200多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有九甸峡、华家岭等,更有无数悬崖峭壁。

引洮工程设计不到半年仓促完成,工程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地质条件、灾害影响、施工配套的无知,及边设计边施工的冒险,为日后施工埋下了隐患。

记者在一份1958年到1962年引洮工程的概述中看到,1958年,工程在工作极其粗疏、工程方案尚未确定、民工的吃住尚未办好的情况下就宣布开工。开工后,工具简陋、功效低、物资供应跟不上,工程一再修改方案和渠县等一系列问题陆续出现,造成极大浪费。

一些老人说,引洮工程开工时,人们的心气的确很高。此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当家做主的农民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渴望,义无反顾地响应号召,带着工具,自备干粮,上了工地。充满憧憬的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当时尚不具备修建引洮工程的条件,更缺乏充足的物资支持。

参加了当时引洮工程建设的李炳章老人回忆说:“引洮工程采用各县分段施工的办法。由于施工机械几乎没有,完全依赖于人力,肩扛手推,昼夜加班。尽管一些人认为,人力完全能攻克大山。然而,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

另外,开工后技术人员很少,工程师16名,虽然培训了大批干部、民工技术员,但施工现场缺乏系统、完整、明确的技术措施和施工规范。

“当时施工没有专门的技术,聪明的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明了各种工具。张恩是一名土工程师,发明了飞速运土机、飞速运输带等技术,用这些土办法修好了马崖到中寨一段渠地16米、渠面46米、渠深6米、堤坝9米的工程,但由于以土建筑坝,缺乏科学依据,随时都会有塌方的危险。”刘福说。

追梦悲剧

三年,为了一个引水梦,十几万民工在吃不饱、睡不暖的环境中挖山填沟,付出了血的代价,尝尽了非人世所堪的苦和累,但却没能把清流引到家,留下了一段震撼的追梦悲剧。

安定区文峰镇火焰村的张汝珍说: “1958年端午节,我从家乡出发,背着被褥,带着干粮,步行七天,到了岷县的许家寨。住的是牲口圈、磨头窖,地上铺张木板或堆点柴火就算安了铺面。吃不饱,饿肚子,白天黑夜不休息,铁锨铲,镢头挖,削坡填沟。手推车,颤颤桥,根本没有路可走,靠四五个牛皮筏子从中寨到许家寨运粮送货,返程时背着筏子爬行60多里路。崖壁上,绳子吊着人用钢钎打眼放炸药,伤亡在那里……”

通渭县马营镇油坊村42岁的张淑芳讲述了一段令他们家痛心疾首的往事:“听父亲说,爷爷二十几岁那年被派去修建引洮工程,就再也没有回来……每次一提起这件事,父亲心里很伤痛,感觉就像做了一场梦。”

刘福老人写了一本一万五千字的剧本《圆洮梦》,剧本以真人真事为构思,其中一位名叫高峰的人在工地爆破的时候当场死亡, 最后被埋在了马崖山上。为了工程付出了血的代价,可最终也没有把水引来。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没有机械,缺乏科学调度,加上由于大跃进导致的粮食等严重匮乏,到1960年下半年,施工者普遍出现浮肿现象。1961年6月,引洮工程最终在艰苦奋战后不得不停工。这成为建设者心中最为惨痛的记忆。而今,引洮一期工程通水了,回忆当年交织在梦想和现实中的往事,将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新闻推荐

省环保厅召开老区藏区环保项目对接会

本报讯(记者燕澜月)近日,省环保厅主持召开了老区、藏区环保项目对接会,对白银市会宁县17个环保项目,甘南州合作市、夏河县、玛曲县、卓尼县、临潭县、碌曲县、迭部县43个环保项目进行了对接。会议就项...

会宁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会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两代人60年梦圆洮河水 ——走近跨世纪引洮工程(上))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