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会宁讯 今年,会宁县以创建“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载体,着力打造文化强县,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作品精彩纷呈,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不断加大,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该县共实施文化旅游项目10个,其中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个。深圳文博会和兰洽会上新签项目3个(汉唐二十四节气文化商业街二期工程4.98亿元、九巷街文化旅游招商引资项目3亿元、会州博物馆群落项目1.1亿元),合同资金9.08亿元。截至目前,招商引资新建项目和续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27亿元。全县主要景点景区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53.9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4亿元,同比增长22%和25%;乡村旅游接待人数6798人,实现收入106.04万元,同比增长54%和380%;发展农家乐经营户7户,新增旅游从业人员300人。
该县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引进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电视春晚、六届红色旅游文化节;举办8次大型书画展,展出书画作品3000多副;县秦剧团常年坚持送文化下乡;历史新剧《郭虾蟆》在今年举办的第四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上成功演出;积极开展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为农村群众放映电影3300多场(次);“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不断拓宽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文化产业体系初步确立。会宁红色文化产业园建设工程(该工程主要由会师旧址景区、红军长征胜利景园和会宁状元历史文化园“一区两园”构成)通过省级评审,郭城驿蒙古风情生态恢复保护区项目规划通过县级评审,完成规划侯家川齐靳田园风光暨农家乐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在深圳文博会和省文博会暨国家文化产业大会上,大力宣传、积极推介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和文化旅游产品。截至6月底,全县文化产业法人机构数达到131个,从业人员增加到1859人,资产总计达到4.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023万元。(姚继东)
新闻推荐
农村学校“空了心”,城镇却现“夹心层” ——透视“乡愁中国”下的乡村教育
国庆假期结束,一位返乡陕西籍媒体人在朋友圈感慨“乡愁”:小学人数只有自己上学时的四分之一,乡村没了人气……乡村教育是“乡愁”痛点。记者近日在北京、甘肃、河南、湖南等地采访发现,“乡村生源流...
会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会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