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推进惠泽百姓,产业扶贫带动群众,科教扶贫提高技能,定点扶贫温暖民心,移民扶贫助拔穷根……行走在会宁县大沟镇,一件件扶贫实事、一桩桩惠民好事、一幅幅脱贫美景、一张张幸福笑脸,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近年来该镇大力推进扶贫和移民工作给贫困山村带来的喜人变化。
帮到需要处,扶上小康路。从“漫灌”到“滴灌”, 大沟镇党委书记、镇长团结和带领镇、村全体干部把精力集中到扶贫攻坚上,把主要财力用在扶贫攻坚的“刀刃”上,从最偏远、最贫困、最落后的贫困村入手,大力实施“***”,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百姓欢迎的扶贫新路子。
成绩是最好的试金石。2014年,在扶贫开发的历程中,一串串数字闪闪发光。在农牧业方面,探索发展高效农业,稳定落实6万亩全膜玉米种植,扩大马铃薯品种改良面积。引进新品种,在新坪、宋坪、刘沟村推广脱毒马铃薯各2000亩,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同时,完成林果业、中药材和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在韩岔村、刘沟村各建成500亩核桃树示范点一个;在通安村、新坪村推广中药材种植各500亩;在厍曲村、新坪村种植露天蔬菜共500亩;在庄湾引进新品种良谷种植300亩;培育科技示范户78户。在基础设施建设上,2014年全镇完成村组道路硬化52.6公里,其中孟窑村8.4公里,张屲村9.8公里,郭庄村至通安村13.8公里,韩岔村3.4公里,宋坪村4.2公里,北山村4.5公里,新坪村5公里,刘沟村3.5公里。完成庄湾村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2000亩,孟窑村机整梯田项目1625亩。在新坪村建设住宅小区1处共50户,并完成韩岔村、新坪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各1处。
今年以来,大沟镇的扶贫开发工作,活跃着这样一个别样的字眼:精准。面对全镇贫困户2251户、贫困人口9864人、贫困面46.72%的现实,该镇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实施***的要求,有效推动全镇“1236”扶贫攻坚战略的顺利实施,转方式、调结构、夯基础、惠民生,项目建设和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在***的浪潮中,大沟镇新一轮扶贫攻坚的美好蓝图正徐徐展开……
全面小康,是山山岔岔的呼唤,是村村户户的梦想。怎样才能做到不让一户贫困人口徘徊在小康门外?
精准发力,首先,必须把贫困人口识别出来,这样才能把扶贫措施落实到户、到人。
为准确掌握全镇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大沟镇***工作中落实镇村干部全员责任制,组织镇村干部入户摸底,摸清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分析其致贫原因,落实扶持措施,进一步推进***工作,做到政策向扶贫倾斜、干部向扶贫集中、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紧盯贫困村,瞄准贫困户,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按照在本地常住6个月以上,有劳动能力,人均纯收入在2736元以下的贫困户确定标准,该镇对贫困户申请者进行初步筛选,并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初步筛选的申请户进行民主评议并公示,确保贫困户的确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确定的贫困户按照因户、因人施策的原则,制定帮扶措施和脱贫计划,做到“对策清”。镇、村干部积极配合驻村帮扶队落实帮扶措施,确定脱贫时限,做到“责任清”和“任务清”。同时,帮助完善镇/村情档案、问题台账、需求清单、镇/村级规划、联系领导、帮扶单位和干部驻村工作台账、增收计划和脱贫时限等相关资料。
精准发力,其次,就是要紧扣时代脉搏,顺应群众期待。大沟镇瞄准***“滴灌口”,打出***“组合拳“,扭住扶贫攻坚“关键点”,强化举措,倒排时序、挂图作战,精准发力贯通“扶贫开发”最后一公里。
按照“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原则,大沟镇落实联系单位和驻村帮扶干部工作责任,科学制定村发展规划及贫困户脱贫计划,引导贫困村群众大力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富民增收产业,协调开展技能培训和劳务输转,稳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协助驻村干部抓好年度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动员和组织贫困村群众积极参与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村容村貌整治,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发动贫困群众广泛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事业。协调落实教育、卫生、交通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积极协调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贷款等小额信用贷款,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解决融资难题。同时,协调做好村“两委会”班子建设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社会管理工作,积极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串串数字,一个个实例,一处处变化,无不展示出大沟镇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效,同时也让人看到贫困乡村的希望之光。如今,该镇正借助实施***的强劲东风,坚持不懈地抓好扶贫开发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和移民攻坚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力争在2015年实现大沟村脱贫,2016年实现张屲村、韩岔村两村脱贫,2017年实现全镇脱贫,贫困人口下降至8%以下。
新闻推荐
风雨沧桑三十载锐意进取谱华章 ——会宁县枝阳初级中学发展扫描
在时间的坐标上,30年不短不长。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历程而言,已是而立,时不我待。但对于一所名校而言,30年的积淀和磨砺,正值嘉木参天,枝叶繁茂,一切都还葱茏新鲜。时间追溯到1983年,一株幼嫩而倔强的新苗在...
会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会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