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看教育】白银:探索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正在上口风琴课的景泰县上沙窝小学学生。
龚正刚 李高强
开篇的话
教育是一项关系千家万户、需要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的大工程。就甘肃省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发展基础依然薄弱,优质资源仍显匮乏。然而,面对重重艰难,甘肃教育人从不气馁,在这片热土上,以“人一之,我十之”的执着精神,守望着甘肃教育的未来,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为了报道各地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新思路、新经验、新气象,反映基层在创新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反映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期盼,本报推出《走基层,看教育》主题专栏。
白银区:加大投入办特色教育
走进白银市白银区武川中学新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教学楼、气派的网球场、整洁的学生食堂……然而,七年前,在武川中学老校区一间不足12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内的高低通铺,竟然要住着16名学生,夏天又闷又热,冬天风冷雪寒。
面对困境,校长崔正德这个和农村教育有着深厚感情的汉子,并没有气馁。他带领一班人从改善办学条件入手,重拾信心。他们利用一切机会,争取多方资金支持。整修师生宿舍、修缮学生食堂、硬化道路、平整操场、更新课桌、配备教学设备和生活设施,一桩桩一件件实事使学校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师生脸上也洋溢起了久违的笑容。
2009年,是武川中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这一年,白银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思路,决定在白银西区新建武川新村,武川中学也作为附属设施实施整体搬迁,这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据同行的郁国山老师介绍,近年来,白银区把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关键举措。从2013年起,区政府每年单列经费1000万元,主要用于学校标准化建设;单列经费200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制定了《白银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等办法,着力推进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每一分教育经费都用到学生身上。
白银区第三小学打造了“阳光开放”的全新教育模式,二小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成为该校德育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市二中全力拓展课程领地,积极丰富课程内涵,摸索出了具有二中特色的“九五”教学模式。
在白银区各学校采访,看见的是人文的环境,感受到的是一派蓬勃向上的气息;校园文化正以可视、可闻、可感的形式,浸润着师生的心灵,推动着学校向内涵发展的目标迈进。
平川区:狠抓素质教育
平川区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围绕创新和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办学之路:“阳光选调”导向机制,让农村教师信心倍增、干劲十足,奠定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人本”基础;不定期、不打招呼突袭式的教育教学经常性督导,进一步强化了学校精细化管理和过程管理时效;持久的教育打假和学籍数字化管理,高考后以“出口”对照“入口”的纵向效能评价,中考以统计数据为准的对比评价,为学校、教师的公平竞争创造了良好环境;学校现场观摩交流,校长、教师“教育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学校发展构筑交流平台,为教育创新集思广益、广纳贤言;“情境探疑”教学模式的创建,引领了教育科研的内涵发展。
正是多种切合实际、富有操作性机制的不断建立和严格执行,使得全区教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在艺术教育方面,乐雅小学舞蹈队表演的舞蹈《炫舞中国结》,在第九届星星火炬中国少年艺术英才推选活动全国总决赛中荣获金奖,成为该区艺术教育的典范。种田中学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师生参加全国各级各类书法大赛,对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平川中学大胆实行“年级组负责,扁平化管理”新模式,学生成绩提高明显。中恒学校大力实施“青蓝工程”,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狠抓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逐步形成了一套严谨科学的办学思路和管理制度,以师生素质高、教学质量高在白银市内享有较高声誉。
靖远:着力打造教育强县
在和靖远县教育局副局长王兰芳的攀谈中,我们了解到,近年来,靖远县围绕打造全省教育强县的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抓好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建设、教师专业提升、教研督导、校园文化建设等五项重点工作,实现学前教育在扩规模、抓规范上实现新突破,义务教育在强内涵、促均衡上实现新突破,职业教育在扩规模、强技能上实现新突破,高中教育在提质量、创特色上实现新突破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措施,潜心破解难题,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靖远四中于2006年秋季招生办学,经过短短几年的创新实践,学校教科研工作态势喜人。“新课程背景下的青年教师培养”获全国教育管理科研成果优秀奖,《新课程背景下的通案式目标教学》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也被确立为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普通高中特色学校研究专项课题项目校,甘肃省模范职工之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社会实践留学生支教基地,靖远县文明单位,靖远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截至2012年,共直接、间接为高校输送二本以上学生600余人,有多名学生升入一本重点院校。连续四年,学校三本上线率均超过38%,高职大专以上上线率都在90%以上。
城关中学校广泛开展“八大节日”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和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倡导“人人有项目、一个不能少”,办好各种特长训练班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
为了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靖远县西关小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校园文化。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成为学生无形的教育素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景泰:学校是最亮丽的风景线
一进景泰县上沙沃镇上沙窝小学的校园,我们就被这所农村小学特有的气质所感染。校园的小花园,虽然没有名贵的花草,但是打理得很干净,错落有致。据了解,该校从2011年开始发动全体教师集思广益,确立了以“礼”立人,以“艺”塑人的校园文化主题,使学校在短短两年内迅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艺体教育特色。
近年来,景泰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始终坚持“三个优先”的发展原则,将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及时优先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实行县上四大班子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定期深入学校调研指导教育工作。教育部门实行领导干部“包乡联校,分层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通过组织义务教育学校“联乡联校、督导交流”,高中学校“互访互学”等活动,促进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此外,该县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抓手,按照“乡乡有特色、校校有亮点”的工作目标,确立了“文化立校、突出特色、内涵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均衡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教育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也逐年提高,继2011年,县高考二本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后,2012年上线率增长1.14个百分点,2013年上线率增长7.1个百分点,教育事业迎来了跨越式大发展的美好春天。
在景泰一中和四中,不管走到哪里,令我们欣慰的是,所闻所见,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抓高效课堂、音体美教育、学生宿舍管理、基层组织建设,定能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劳动育人的目的,不仅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而且拓展了学校的内涵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从索桥古渡到乡镇农村,一幢幢新动工的教学楼正在加紧建设,一个个新建成的新校园陆续投入使用,可以说,学校已成为景泰县城乡最亮丽的风景线。正如县教育局局长周正福所言:政绩工程中应多一点教育设施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才有坚实的基础。
新闻推荐
靖远:技术服务乐菜农走基层看变化本报记者李保荣通讯员宋秉棣正值春耕生产关键时期,在靖远县大芦乡庄口村,一支由县蔬菜局技术人员组成的服务小分队,正在农户的蔬菜大棚里手把手开展技术指导,为菜农稳...
靖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