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经验】烟洞村的扶贫开发攻坚战
本报记者 李保荣 通讯员 戴秀梅
从两山夹一沟的羊肠小道到平坦宽敞的通村公路,从人挑驴驮四处求水到自来水入户,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从村级产业一穷二白到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双联行动开展3年来,靖远县乌兰镇烟洞村群众脑袋“富”了起来,口袋“鼓”了起来,村容村貌“靓”了起来,处处彰显着合力解难题、共谋发展路的生动画卷。
各帮扶单位确定了烟洞村“共引一股清泉水、铺就一条发展路、同唱一首致富曲、共建一个新家园”的发展思路。自此开始,单位联村、干部联户,上下联动、真帮实扶,从内引到外联、从“输血”到“造血”,打响了烟洞村扶贫开发攻坚战。
烟洞村属典型的“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干旱山区,用水难一直是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在多方协调和支持下,总投资535.5万元的烟洞村安全饮水及砂田补灌工程于2013年7月建成通水,从根本上解决了烟洞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并保证了4000亩砂田的关键灌溉,烟洞村脱贫致富翻开全新一页。同时,为顺利完成自来水入户工程,双联单位投资12.2万元建成吴家窑4000立方米蓄水池一座,目前已有4个社完成自来水入户。
“‘水\’往哪儿走,你就往哪儿走”。以前,烟洞村只有一条被水冲出来的小路,瓜果成熟后无法运出去,外来的瓜贩收购价一斤只有5分钱,大部分瓜都烂在了地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使烟洞村致富“短了路”。
通过省市帮扶单位的多方协调,目前,一条投资1052万元全长17.5公里的烟洞村道路通畅工程已达到通车条件,投资327万元的郝家窑至高湾三场塬12.5公里的县乡公路工程已基本打通。这条致富大道的全面通车,不仅彻底解决了烟洞沟村民的出行难问题,更为沿线瓜果等农副产品外运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通道。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烟洞村的变化十分明显,现在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能达到6000元。”烟洞村党支部书记郝明奎自豪地说。烟洞昼夜温差大,瓜的品质和产量都很高,路通之后,全国各地的瓜果商都慕名前来。目前,全村的西瓜、籽瓜种植面积已达8000亩,种植红富士苹果树100亩。
水通了、路通了,村民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在省、市、县相关单位的支持下,烟洞村积极兴产业调结构,启动实施了枣树产业开发基地建设项目及烟洞村节水灌溉项目。投资150万元引进优质枣树苗木5万株,示范种植枣树1000亩。村里逐步形成了以种瓜为主,养殖、劳务、林果并举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县、镇、村三级联动,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投资99.9万元兴建集便民超市、图书室、农村信合代办所、医务室、综合会议室、办公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投资10万元的健身广场等文化娱乐场所已全面建成,农村电网改造全覆盖工程全面完成,投资60万元实施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新闻推荐
枸杞红了农民笑了靖远县发展枸杞特色产业纪略本报记者李保荣通讯员宋秉棣时值仲夏,骄阳似火。在黄河之水滋润的靖远大地上,一畦畦火红的枸杞林漫山遍野,一串串枸杞果挂满枝头,果农们在田间忙着采摘鲜...
靖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靖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