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唐占霞
8月中旬,靖远县北部,靖安乡新丰村。
仲夏已过,初秋的骄阳依旧热烈。烈日的笼罩下,一派秋日胜景。火红的枸杞挂满了枝头,果农们人人手持篮筐,顶着烈日井然有序地采摘枸杞,红彤彤的枸杞散发出阵阵果实的香味。随手摘下一粒硕大的枸杞鲜果放入口中,全部的味蕾只会被一种味道充斥着,那便是枸杞的甘甜。
枸杞,别名枸杞果、白疙针、旁米布如。其果实、根皮及嫩叶可入中药,具有多种保健功效,是卫生部批准的药食两用食物。如今,这个浑身是宝的“金果果”已经成为靖远县的特色林果产品,被群众称为装满“钱袋子”的“红珍珠”和“金果果”,“靖远枸杞”更是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声名日隆。据了解,目前“靖远枸杞”种植面积已达12.41万亩,年产干果1.6万吨,产值达8.9亿多元,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远销港澳台、东南亚以及德国、法国、波兰等国家和地区。
荣光:“金果果”催热“大产业”
每年七八月,在靖远县新城村,红艳艳的枸杞遍布田间地头和庄前屋后,采摘、晾晒、购销的热闹场面比比皆是。不过,十几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在种植枸杞之前,村民主要种植作物是小麦,一年收的粮食吃是够了,可就是没有啥闲钱,日子过得紧巴巴。”新城村村民石福海告诉记者。在村里,石福海曾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上世纪90时代末,附近村庄里心思活络的庄里人从宁夏引进枸杞苗木试验种植成功,石福海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种植枸杞。而今,十多年过去了,他家的枸杞种植已有20亩,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那个时候,说实话,心里真没底。”石福海介绍说。由于当地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本来3年才能挂果的枸杞,当年就结出了果子,每斤干果的价格达到10多元,第一次种植,就尝到了甜头,这让石福海信心大增。
但不料,由于市场波动,2008年底,枸杞干果的收购价格跌至每斤8元。石福海说:“8块钱只够支付采摘人员的工资,连肥料、水费都收不回来。那个时候家里还没有烘干房,枸杞在晾晒过程中一旦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晾干的枸杞就会全部发黑了,最惨的时候甚至一斤5角钱就卖掉了。”
近几年,为了跑市场、找销路,乡上也派出干部到宁夏找销路,多方周折,终于开辟并稳定了多条销售渠道。有了稳定的销路,枸杞在这儿扎下了根,开始茁壮成长。与此同时,很多种植散户联合在一起,组建了枸杞产业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更为果农带来稳定的保障,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形成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对所有枸杞收购实行保护价统一收购,有效解决了枸杞抵御市场风险的问题,避免了“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小小的“金果果”,为村民叩开了富裕之门。短短几年间,村里人均收入突破2.5万元,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身。随着收入直线增长,很多土坯房成了大瓦房,小汽车开进了农户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石福海还告诉记者,从1999年引进试种枸杞,到如今,全村枸杞种植1500亩,平均人均纯收入在1万元左右。枸杞种植让村里成为当地最早奔小康的村子。今年在盛果期,一斤品相好的枸杞收购价可达28元左右,一亩地可产干果800斤。
枸杞产业发展带来的是综合效益。随着枸杞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枸杞采摘用工数量不断增加。在石福海家的枸杞地里,来自宁夏海原的摘工田宗礼告诉记者,从事枸杞采摘成为了她们家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每到枸杞采摘季,她就带着孩子来靖安乡采摘枸杞,仅采摘枸杞可收入7000多元。枸杞采摘老少皆可,她上初中的孩子正值暑期,也和她一起来摘枸杞,一个假期下来能挣个2000多元钱。
困局:“雇工之难”与“品牌之惑”
毋庸置疑,近些年来,在靖安、五合、东升等靖远县北部乡镇,枸杞已经成为富农第一产业,农民现金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枸杞产业。但在“红火”背后,这些乡镇也同样感受着前所未有的“成长压力”,产业集中度不高,加工水平低,品牌培育滞后,市场认知度低,甚至一直在充当宁夏枸杞的原料产地,这一系列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枸杞产业发展壮大。尤其是这两年,“雇工难”的问题凸显,成为果农们盛果期的“心头病”。
天刚刚亮,54岁的村民焦兴仁就和妻子冯继霞来到枸杞地里采摘枸杞,这样的忙碌已经持续了1个多月。一天的劳作虽略显疲惫,但被难掩的收获丰收的喜悦所冲淡,从早忙到晚,焦兴仁仍显得精神头十足。
7月和8月是枸杞果农最忙碌的时节,6月份枸杞初挂果,到了7月中下旬进入盛果期,果农们也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和很多村民一样,焦兴仁已经很久没有睡个囫囵觉、吃个舒心饭了,每天起早贪黑全家上阵摘枸杞,有时候甚至忙得饭都吃不上。但让他欣慰的是,8亩地的“金果果”,今年已经为他带来了8万元的收入,虽已入秋,但23元至25元的收购价格依然坚挺,到采摘期结束,10万元的收入是毫无悬念的。
产量好、销路通,一片红火景象,但说到枸杞,焦兴仁还是倒起了“苦水”。“今年光是雇采摘工我就支付了3万多元,到了盛果期有时连人都雇不上,很烦心。今年采摘一斤枸杞人工费1.5元,高峰期雇20多人采摘,一天光支付工资就得2000多元。”
在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的背后,是对务工人员的巨大需求。据悉,靖安乡如今已吸引了安徽、河南的摘工慕名前来。其中最多的,还是来自宁夏固原的摘工。但即使这样,到了盛果期,提前没有预约的果农也会出现雇不到人的现状。
备受雇工之苦的焦兴仁也曾不止一次考虑过如何破解用工荒的问题,他告诉记者:“破解用工难,关键还是要以村级单位成立一个劳务服务公司,这样既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向外发布用工信息,在采摘期为我们招来摘工,同时公司作为村上的集体经济,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靖远枸杞发展壮大的更重要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没有“自主”品牌。就靖安乡而言,枸杞种植主要还是以农户传统种植加工为主,产业集中度不高,加工水平低,缺少品牌,市场认知度低,主要为外埠市场贴牌销售。同时,产业加工链短,附加值低,更由于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市场管理体系,使得农业增值与效益增值受限。靖安乡副乡长许立鑫告诉记者:“宁夏人把我们的枸杞收购加工后,贴上‘宁夏枸杞\’的品牌,在市场上销售。面对这样的现状,靖远枸杞想要突围,就要跳出农业看农业,建立起市场化、品牌化思维,这是时下最急切之需。”
记者从靖远县相关部门了解到,尽管靖远枸杞已经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到目前为止,靖远县真正叫得响,得到市场认可的枸杞品牌寥寥。很多枸杞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产品多作为原料销往广东、上海、江浙等东南沿海地区,没有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及相互关联的产业集群。同时,由于没有足够大的交易平台,靖远枸杞主要依托中宁市场销售,更多时候是为别人做嫁衣。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靖远枸杞面临着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等主产区的竞争。在品牌、科技、深加工、产品开发和渠道建设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希冀:站在“互联网+”风口起飞
在大农业趋势下,依靠产品深加工以及技术创新,借助“互联网+”,实现线下销售与线上销售的同步齐驱,成为枸杞产业发展必然的路径选择。
8月31日,记者打开国内知名的网络搜索引擎——百度网站,用关键词“靖远枸杞”进行搜索,有关靖远枸杞销售的海量信息迅速映入眼帘:48.7万个!在淘宝阿里旺旺,随手打开一家“靖远枸杞”的链接,信息显示这些网店多为农户自产自销模式。
通过网络传递信息、达成销售协议的经营模式,在互联网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靖远城乡已悄然成风。众多本土枸杞商贩在传统销售平台的基础上,依托网络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淘宝靖安枸杞店店主“能量红果”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靖安人,他将家乡的枸杞放到网上卖,去年通过网络销出1吨多靖安枸杞干果,成功地走出了与“互联网+”同频共振的第一步棋。
正是因为发现了电商的独特魅力,靖安乡政府今年也成立了靖安乡电子商务服务系统。在正在建设的新城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这里已经配置了电脑,网线也已经拉上了,工作人员还在网上定制了靖安枸杞的包装袋。许立鑫介绍说:“由政府牵头建立枸杞销售电商平台,就是希望借助政府的支持和自身体系的聚合力,集合了当地的小卖家共谋发展,为松散且不标准不专业的小卖家提供专业的培训服务,对上游货源进行统一整合并拟定采购标准,线下则按照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统一售后等标准化操作执行。如今我们还是起步筹划阶段,在相对偏远的农村带动村民发展电商,实现电商的‘村村通\’,面临着物流、人才等诸多难题,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助推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显得尤为必要。”
让许立鑫感到欣喜的是,今年2月初,中央“一号文件”出炉,文件明确提及,在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中,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把‘互联网+枸杞’的路子走下去,需要一个体系化的建设过程,人员培训、物流配送、品牌建设都要跟得上,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追溯也要跟得上。如果有一批接受过网上营销、精准推送、拍照美工等专业培训的本土从业人员,靖安枸杞‘走出去、叫得响\’大有可期。”
新闻推荐
烟尘五百年战鼓擂动边陲遗风——记四龙镇双合村别具特色的黄河战鼓本报记者张虎陈冬梅文/图
图为刘克智擂打黄河战鼓的情形。“黄河战鼓黄河情,黄河文明黄河人!”黄河孕育着白银市的文明,更孕育着白银市世家的魂。在白银市白银区四龙镇有这样一个村子...
靖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