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纵横交错,配套沟渠成网状将每处田块环绕,一排排塑料大棚望不到边,菜农们正忙着对大棚进行管护……寒冬时节,走进靖远县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处处让人感到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去年以来,靖远县审时度势,紧抓甘肃省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试点的良好契机,多措并举,通力协作,攻坚克难,强力推进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基地已完成新建日光温室2500座,部分温室已经定植生产,累计完成固定投资17800万元。
挖掘,激活生产潜能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但又被普遍认为是“弱质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没有充分激发。靖远深知,要想让蔬菜产业更上一层楼,就必须深度挖掘生产潜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益,让更多的农户实现致富。
位于靖远县城东的东湾镇历来都是靖远县发展设施蔬菜农业的前沿阵地,这里土地丰润,人口聚集,交通便捷,具有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靖远县根据县情实际,依托该镇大坝村、三合村、杨柳村,启动实施了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农业的出路就是要走专、精、特、新的路子,东湾镇三个村产业基础好,是发展、实验、探索靖远蔬菜产业向高层次迈进的理想场所。”靖远县蔬菜研究发展局局长杨爱华说,在这里,我们规划建设占地6000亩的规模化种植基地,以此来深度挖掘潜能,推动靖远蔬菜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据了解,基地规划集中连片建设新型节能日光温室2500座,设施内生产面积2500亩,其中东湾镇三合种植基地1500座、大坝种植基地300座、杨柳种植基地700座。目前,基地新建的2500座日光温室已全部建成。
在建设完成的2500座大棚中,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广,更是为大棚有更高的产出效益增加了后劲。“我们深刻认识到现代科技对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倍增效应,全力推动‘新技术、新装备、新品种\’的引进消化吸收。积极推进日光温室和栽培品种的升级换代,在规模化种植基地,全省率先引进了全钢架装配式新型日光温室,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发了新型全钢架装配式土墙日光温室。”杨爱华说道。
据杨爱华介绍,基地还大力推广应用自动卷帘机、保温被、水肥一体化系统、智能温控系统等设施蔬菜轻简化生产成熟技术,极大提高了日光温室生产效率和蔬菜基地标准化水平。
筑基,打造政策福地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要想建设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基础设施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站在基地观景台上,望着大棚边一排排输电线路、一条条输水沟渠、一条条通车道路,让人不由得为靖远县的“大手笔”规划惊叹。
“为了把基地打造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的园区,我们从最基本的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入手,整合资金,高标准、高起点规划,用最先进的理念建设基地。”杨爱华说,用发展的眼光规划、布局好基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据了解,为了高标准建设园区,靖远县整合水利、交通、国土、扶贫、供电等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水、电、路、排碱渠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基地已建成排碱渠1100米;新建基地道路6.9公里;架设基地供电线路8.4公里,建设变电设施2座;铺设供水管道8.1公里,建成梯级上水泵站2座。
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高标准,那么,蔬菜大棚的建设自然而然也必须高标准。据杨爱华介绍,基地的大棚基本上都是新型全钢架装配式土墙日光温室。同时,为了让菜农更好地掌握新技术,基地还邀请省农牧厅、省经作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市农技中心等技术科研机构农业技术专家指导8次。
高标准建设,也就意味着高投资。“基地内的大棚每个投资都在6至8万元,为了调动菜农的积极性,我们为菜农协调了贷款,大家看到有这样的好政策后,都抢着搭建大棚。”杨爱华说。据杨爱华介绍,今年靖远县乡通过牛羊蔬菜贷、双联惠农贷、妇女小额贷等“三项贷款”,为每座温室协调了6至8万元政策性贴息贷款,共为建棚农户发放贷款16800万元。
对于政府的好政策,当地的菜农感同身受。今年52岁的李含生贷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当记者在基地采访时,刚好碰见他正在打理自家的大棚。“幸亏有政府的贴息贷款,不然,让农户单独自己建大棚,资金一项就成了问题。”望着棚内长势喜人的辣椒,李含生对记者说道。
试验,夯实技术储备
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潜力在科技,出路在科技。基地在大力扶持农户发展高科技大棚蔬菜种植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加强试验示范研究,夯实生产技术储备。
行走在基地内,几个没有土墙的大棚最吸引人的眼球,这是基地正在试验中的新型大棚。在杨爱华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走进棚内,只见大棚的墙壁都是新的保温材料,非常厚实,大棚内的采光也非常好。
“今年,我们在三合规模化种植基地新建了一个设施蔬菜新技术试验示范中心,建设了新型全钢架装配式日光温室3座,通过采用新型保温材料,对全钢架装配式土墙进行改进试验;新建了双层覆盖连栋塑料大棚2座。同时,还引进了新型可移动膜结构日光温室1座。”杨爱华介绍说,这种新型的大棚马上就会投入实验,现在,从室内温度一项指标看保温效果非常优异。
说起试验新型大棚的意义,杨爱华告诉记者,蔬菜产业是靖远的一大优势产业,为了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需要对一些新的技术进行试验。试验在充分结合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对一些新的技术加以吸收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用科技的力量帮助菜农增收致富奔小康。
在杨爱华的陪同下,记者一行逐个参观了主体已经建设完成的新型大棚。杨爱华说:“这几个新型大棚很快就会投入实验,我们将对大棚内种植的蔬菜成长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在和普通的大棚作对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新型大棚的优势,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试验新型大棚的同时,基地还计划对无土椰糠栽培、水培、熊蜂授粉、水肥一体化、立体无土栽培等新型设施蔬菜栽培技术进行试验,为靖远设施蔬菜持续稳定发展做好技术储备。在杨爱华看来,一项项新技术的试验,预示着靖远蔬菜产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菜农:基地里“种”出了我们的好日子
在基地内,一部分大棚已经定植生产。走进大棚内,辣椒、黄瓜等蔬菜长势喜人,记者通过与菜农交谈,从中感受到基地的建设确确实实让菜农们有了丰收的喜悦。
“前几天,我种植的辣椒已经上市了,第一茬收了120公斤,1公斤2.2元。随着辣椒逐渐进入丰产期,再加上天气越来越冷,辣椒的价格必然要上涨,我今年的收成肯定不错。”在菜农李含生的大棚边,他边忙着打理大棚边对记者说道。
李含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的大棚投入6.2万元,大棚一年的收入大概在4万元左右,最多两年他就能收回成本。当记者问到他为什么这么有信心时,他告诉记者,他新搭建的大棚比起以前的老式大棚采光型很好,辣椒的长势也相比以前好了很多,再加上辣椒的丰产期都在天气冷的时候,价格按照往年的走势,不会出现下跌,这就保证了他的收入。
风趣幽默的李含生说:“种温棚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再说了,像我们这个年纪,出去打工也没人愿意要,但种温棚我们现在也算是一把好手。”李含生告诉记者,他们村的菜农们都认为:在环境这样优越的基地内种植大棚蔬菜,他们的好日子已经到来。
同样,在杨柳村,正在对大棚覆盖棚膜的菜农路向阳对于以后的日子也充满了信心。他告诉记者,他的一个大棚有1亩半地,投入生产后,他家的日子也就有了盼头。他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村的村民之间谈论最多的就是如何种好大棚,大家对于通过大棚种植增收致富都非常有信心。
而在杨爱华看来,菜农致富的信心,与基地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提升质量安全水平,生产无公害蔬菜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把蔬菜质量安全作为确保产品品质的根本性工作来抓,按照投入环节抓源头、生产环节抓标准、全程监管抓质量的思路,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生产标准,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实现无公害生产。”
杨爱华告诉记者,为了切实做到无公害生产,基地成立了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办公室,建成了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示范点2个,上下联动,开展蔬菜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基地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了100%。同时,基地还通过向菜农发放粘虫板、生物菌肥和病虫害防治资料等方式,切实保障蔬菜实现无公害生产。
品牌就是生产力。杨爱华说,接下来,基地将加强田间管理,按照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要求,完善标准化生产管理,对基地农户编号造册,发放生产管理手册;扩大蔬菜质量安全可最溯体系示范范围,逐步将全部基地纳入可追溯体系;配套建设尾菜集中处理点,安排专人负责,维护好基地环境,切断病虫害传播环境。通过加强对全生产链管理,确保基地蔬菜质量安全。
新闻推荐
近日,靖远共青团携手本土爱心企业走进北湾镇中堡学校,开展“青春扶贫、爱心暖冬”爱心公益活动,向贫困村儿童送去了壹基金温暖包、体育器材、文具、图书等价值15...
靖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靖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