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上的“互联网+”服务
本报记者李保荣 通讯员王晓燕
“点开手机上党课,干活充电不耽搁,群众线上来点单,干部线下去跑腿。”近期在靖远县乌兰镇流传的这段顺口溜,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党员群众对“党建微平台”的评价。
今年以来,乌兰镇党委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有效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乌兰镇有1900多名党员,其中农民党员占40%,传统开大会的学习方式有时会和农忙冲突,而且无法保证效果。通过微信和短信平台,大家拿出手机就可以随时参加学习,既方便又有效。”乌兰镇党委书记李学雄介绍。
今年,乌兰镇党委开通了官方微信平台和手机报,并以村、社区为单位,设立19个微信群,实时推送党建知识和工作动态等内容,党员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还可通过“在线交流”“掌上微服务”等特色栏目进行交流,实现“党群对话”。
“魏瑞蔓同志,今天是您的政治生日。2008年10月20日,您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个神圣的日子里,乌兰镇党委向您致以诚挚地问候!”近日,乌兰镇东关社区在册流动党员魏瑞蔓收到了这条特殊的微信。“虽然出门在外,但时刻都能感觉党组织就在身边,让人觉得很踏实。”魏瑞蔓说。
针对流动党员管理难问题,乌兰镇党委成立了“流动党员网上党支部”,通过微信和短信平台,为流动党员提供在线学习、线上组织生活等互动管理服务,实现了党员与党组织之间无缝隙联系。
“互联网+”模式在组织党员活动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中,党组织和党员对接不准,群众满意度不高的问题长期存在。为此,乌兰镇党委按照“在线征集活动主题——提前发布活动信息——党员网上自主报名——群众在线不记名打分”的流程,活动内容、时间、效果都让党员群众说了算,极大激发了党员参与积极性,提高了群众满意度。截至目前,全镇9个社区已经组织956名在职党员开展矛盾纠纷排解、医疗救助、卫生整治、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120次,服务群众1.5万余人次。
长期在外务工的白乾在微信群反映,自家所在的烟洞村白窑社地处偏远,家里老人到村镇办事十分不便,希望能给予帮助。5天后,10个流动服务队深入全镇各个偏远村社,定期为群众提供现场和全程代办服务。
在“线上”,群众依托微信、短信、网站等平台说困难、提诉求;在“线下”,全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积极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实现便民服务“线上线下”同步推进。通过这个渠道,乌兰镇已收集意见诉求81件,办结78件,办结率达97.5%。此外,乌兰镇还建立电商服务站,为群众提供邮件代收代投、网上代购、电话费电费代缴等业务服务,并向群众普及电商知识,提供电商培训指导,引导和帮助群众通过网店销售农产品,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增收。
新闻推荐
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明确靶向脱贫攻坚红光村列出清单抓落实本报记者杨世智红光村位于安定区高峰乡西南部深山区,人均耕地面积4.3亩,总人口201户714人。红光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因户施策,实行精准管理。...
靖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靖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