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点亮美好生活的希望
本报记者 李小龙
冬日的清晨,气温骤降。白银市区飘着零星的雪花,寒气逼人。在白银市聋哑学校温暖如春的教室里,张立晗正在教盲人学生电脑操作。
26岁的张立晗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6年前,因为医疗事故,丧失了说话功能,成了一位聋哑人。残酷的现实,曾一度让她丧失生活的勇气。当地残联干部知道了她的事情后,走近了她的生活,多次上门嘘寒问暖,鼓励她树立生活的信心。2015年,在白银市公益性岗位招考中,张立晗被白银市聋哑学校录取,成为了一位计算机老师。
“没有残联干部的帮助,我真的不敢想象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走下讲台,张立晗用手语向记者这样表达。她的脸上,洋溢着自信。
像张立晗这样,在残联的帮扶下重拾生活信心的残疾人,在白银市还有很多。2015年以来,白银市残联多方奔走协调,走访69户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家庭,按比例吸纳52人就业。一次次的上门,一个又一个的电话沟通,为771名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发放创业补贴201.8万元。给予每人5000元的创业扶持资金。组织20名选手参加第五届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获得较好成绩。扶持15家盲人***所规范经营,在全市共发展***所26家,其中1家被省里评为四星级盲人按摩诊所。
国际盲人节期间,12家盲人按摩店走上街头开展宣传、座谈、慰问等活动,提高了社会认知度,残疾人回报社会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尊重以及对生活的信心。
“来,再坚持一次,好,继续,第二次……”走进会宁县残联康复中心,几位康复老师正在帮助残疾人做腿部恢复训练,屋外寒冷刺骨,屋内暖意融融。
“只要对他们有帮助,我们吃点苦真的不算啥。”康复老师冯军辉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
白银市残联争取省康复服务“百千万”工程项目,在全市每个县区成立了一所示范性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为每个服务站配备了10万元的器材资金,全市所有社区普遍开展了康复服务。靖远县康复中心、会宁县康复中心,加大资金投入,添置了残疾人康复训练器材,扩大了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场所,拓展了为残疾人服务的范围。
“房子建的特别亮堂,感谢党的好政策,我弟焦辉全家都是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住了四十多年的老房子漏风渗雨。残联干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多方筹措积极协调帮助焦辉盖起了七间新房。”平川区共和镇常崖村焦勇说。
白银市不断加大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能力,两年来,白银市筹措资金2856.1万元,为全市36440名残疾人发放了生活用水、电、气、暖补贴。组织实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和“健康快车”项目,共为1923人每人发放600元的居家托养补贴,实现了全市“阳光家园计划”居家托养服务全覆盖。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700例,其中免费手术400例。为37名成年听力残疾人和残疾儿童免费配戴助听器,免费植入人工耳蜗并进行机构康复训练。让他们重新听见了美妙的音乐。
同时,白银市残联还利用春节、助残日等节日,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掀起扶残助残高潮。以市领导春节慰问为契机,发动社会各界开展贫困残疾人走访慰问和结对帮扶活动。
春节前夕,白银市共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1249人,发放慰问金332000元以及价值45000元的面粉、食用油、大米、棉被等物品。为重度肢体残疾人捐赠轮椅70辆、拐杖40副。
为194名残疾学生及残疾家庭学生发放助学资金11.72万元。协助150名残疾学生及残疾家庭上报雨露计划,发放助学资金22.5万元。组织开展了“邻里相扶·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活动。
新闻推荐
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明确靶向脱贫攻坚红光村列出清单抓落实本报记者杨世智红光村位于安定区高峰乡西南部深山区,人均耕地面积4.3亩,总人口201户714人。红光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因户施策,实行精准管理。...
靖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