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黄豆长势
为市上农牧专家介绍排碱渠
秋日的池塘,鸭子成群结队的在戏水,池塘边上的草丛中,也有一些在翻翻捡捡的觅食。灰的、白的各自聚集在一起,互不干涉。不远处的茭白地里,茂密疯长的茭白静静地伫立,此时已经到了茭白收割的季节。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败,莲蓬在水面上傲然挺立。
池塘、鸭鸣、绿油油的茭白田,交织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景。这里就是位于靖远县北湾镇高崖村浙商郭华生创建的白银成泰农科开发有限公司,如今,在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郭华生已经发展起了循环农业,改良了盐碱地,又赚到了致富金。
昔日碱滩变良田
很难想象得到,如今茭白疯长,黄芪成行的金土地,竟是昔日里被盐碱占据的不毛之地。
茭白为多年生挺水型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蛋白质含量高,是我国的特产蔬菜,是“江南三大名菜”之一。
回忆起初来靖远县北湾镇的情景,郭华生感慨不已。“一块块平整的土地就那么被撂着,看着怪可惜的。因为长久遭到盐碱侵蚀,地上白茫茫一片。”这是郭华生初见盐碱地时的印象。
今年已经53岁的郭华生是浙江金华人,2003年来的白银,作为商人的他起初来白银投资办厂,经过几年时间的打拼,他对白银这方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2006年,郭华生来到了靖远县北湾镇,踩在这片被盐碱侵蚀的异常严重的土地上,郭华生觉得自己在这里是可以有一些作为的。
这里是沿黄灌区,母亲河哺育着这里的人民群众,这里的人民同时也承受着耕地盐碱化的伤痛。郭华生看到了这一点。
想要在这里搞产业,就要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当年,靖远县政府划拨了一片盐碱地给郭华生,郭华生开始思考该将这些土地如何利用起来,有一天他在转悠的时候,发现附近的水洼地里长着一片芦苇,芦苇在盐碱洼地里的长势不错,随即他想到了家乡的一种名叫茭白的蔬菜,不也正是生长在多水的土地里,习性与芦苇有些相似。
想到这里,郭华生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说干就干,他很快从南方调来了十几颗茭白苗种到了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在热切的期盼与忐忑的等待中,茭白收割的季节到了。郭华生迫不及待的来到田地里,当他看到长势肥美的茭白时,他欣喜若狂地高喊着:“成功了、成功了!”。
茭白试种成功的喜悦并没有让郭华生忘乎所以,他大胆的尝试得到了事实的回应,他发展产业,改良盐碱地的想法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就是用实际行动来给盐碱地整容,让这片白晃晃的土地重现往日的风采。
土地平整,苗木采购,规划设计,渠道改造,饮水灌溉……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在紧张有序中展开了,在茭白的适宜种植期,一大片平整好的盐碱地上都种上了茭白,也种上了改造盐碱地的希望,这些希望之苗在经过土壤的培育,阳光的沐浴,黄河水的滋润,种植人员的照料之后,转眼间,茭白收获的季节到了,这也是郭华生正式种植茭白收获的第一茬,对他来说这个意义显得格外的重大。
茭白为水生植物,整个生长期需要长时间浸泡在水里,郭华生承包的土地就在离黄河边不远的地方,灌溉用水条件十分便利。
地处黄河上游的靖远县,本来是甘肃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和优质稻米主产区,但由于化肥的过量使用、二级阶地的人为开垦灌溉以及水利设施失修、自然因素等多种重要要素的共同作用下,黄河两岸带和沿黄灌区农田土壤的盐渍化趋势日益明显,不仅降低了农作物产量,还使每年弃耕土地面积不断增加。目前全县受盐碱危害面积达到8.85万亩,占水地总面积的15.8%,其中严重盐渍被迫弃耕的达到1.7万亩,站盐渍地总面积的19.2%。
盐碱化带来的危害如此严重,郭华生的改良方式已经成功得到验证。在经过大约三年时间后,原来盐碱化的土地已经变得适宜种植玉米、中草药、水稻等农作物。土壤酸碱度也已经由原来的13到18左右下降到了现在的6到7。
郭华生已经扎实的迈出了第一步。昔日的碱滩因为郭华生这个生意人的一个念头现在已经变成了良田。
茭白成了抢手货
郭华生试种茭白的成功,最直接的体现是茭白一上市就大受热捧,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赞誉。但是作为一名商人,农业技术的不成熟使得郭华生这个刚入行的“庄稼人”略显局促。
2008年,省上为了给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开通了12316农业服务热线平台,得知这一消息的郭华生犹如黑暗里看到了光明,他没有迟疑,立即拨打了服务热线,最初先向农业专家咨询了茭白的市场价格。在得到回答之后,郭华生又咨询了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这个热线,是郭华生发展循环农业的策源地。
在12316平台上服务的都是省内农业专家,具有丰富的农业技术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郭华生通过试种茭白达到改良土壤盐渍化程度的事例让农业专家眼前一亮。专家团队积极地进行了讨论,经过实地勘察和理论分析,专家团队得出了一个可喜的结论——在郭华生承包的这片土地上非常适合茭白的生长,而这种种植方式对改良盐碱地具有很好的作用。有了专家的验证,郭华生的发展劲头更高了。
据郭华生介绍,当时的靖远县政府也给予了他非常大的支持,县政府为他提供了九十多亩盐碱土地,让他放开手脚进行探索。
苗子下地,希望播撒,当年的茭白成活率非常高。
在经过了三年的改良之后,土地酸碱度已经达到了普通农作物种植的要求,玉米正式在这片改良后的盐碱地上长出了新芽。
之后的一年,郭华生又在地里种上了药材。
郭华生取得的成绩,农业专家同样为他感到高兴,经过专业机构的鉴定,郭华生在盐碱地里种出来的茭白,外径硕大,果肉厚,外观较好,口感香甜,品质比市场同类高,在市场上很抢手。仅2008年这一年,郭华生种植的几十亩茭白就获得了近一百万元的毛收入,这些资金正式成为了郭华生在盐碱地上收获的第一桶金。循环产业发展由此拉开帷幕。
鸭子成了好帮手
如今,在郭华生1700多亩地旁边,有两三处水塘,里面养着鸭子和鱼,还有一处水塘里长着已经开过的荷花。
在郭华生改良盐碱地的试种成功后,农业专家建议郭华生实行水旱轮作的种植方式,来保持土壤的酸碱度。郭华生听过专家的建议后,丝毫没有迟疑,立即对专家的建议进行实施。茭白、玉米、中草药交替轮换种植,每亩地的产量达到了以前没有过的程度。
轮作方式不仅保持了土壤的适宜性,也改良了土质。到2015年,郭华生种植的作物在这片土地上的年产值超过了1000万元。
农业专家并没有停止对郭华生的关注,此时,专家又建议郭华生养鸭子,因为茭白喜水,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在茭白地里养鸭子可以形成一个小环境范围内的生态循环,达到很好的共生促进作用。
从刚开始的几十只到后来的上百只,现在已经有上千只鸭子。
郭华生说:“鸭子放到茭白地里,可以吃草吃虫子,给地里除草除虫,白天鸭子在地里干活,晚上回鸭舍休息。”因为地里种植了中草药,中草药的下脚料用来喂鸭子,鸭子产的鸭蛋非常营养美味,更是成为了特殊的茭白生态鸭蛋。
据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及西北师范大学研究测定,鸭蛋富含硒等微量元素,其中所含营养物质特别是俗称脑黄金的蛋黄卵磷脂和钙、铁的含量比普通鸭蛋更为丰富,特别适合孕产妇、儿童以及老人食用补充营养。
鸭蛋因为营养丰富,口感鲜美,已经得到了有机食物的认证。
生态农业显雏形
郭华生的种植、养殖经历,无形中已经形成了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雏形。
在茭白地的周边,沟壑纵横的排水渠相互交错,这些排水渠的两边用一种叫做毛竹的南方竹子构成,据介绍,这种竹子吸水性强,耐盐碱,不容易遭到腐蚀,因而被用来衬砌渠道。
茭白本身并没有吸收盐碱的功效,郭华生通过种植茭白能达到改良盐碱地的作用,是因为茭白的生长习性喜水,郭华生承包的1700多亩土地位于靖远县北湾镇高崖村,靠近黄河边,灌溉极为方便,几年的茭白种植下来,通过灌水到茭白地的过程将土壤中的盐渍压了下去,起到了治理盐碱地,改良土壤成分的作用。这一方法与盐碱化治理中的水利改良措施是相通的。
现在,郭华生不仅改良了盐碱地,而且通过水旱轮作和养鸭,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系统,循环农业已经形成。
郭华生沿着自己设想的农业发展道路往前走,通过他对盐碱地的改良成功,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大家都愿意跟着老郭干,因为他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在老郭的帮助下,当地的老百姓不再受盐碱地困扰之苦,生活蒸蒸日上。
今年是郭华生来到白银的第十三个年头,回忆起来白银创业的一幕幕,老郭心中升起万千感慨,但他只说了这么一句,“我虽然是南方人,但这么多年在白银创业,也很热爱这片土地,我希望能帮助当地百姓走上致富路。”
现在,老郭除了种茭白、种药材、养鸭子,他还在今年种了一大块地的菊花,花开的时候,遍地金黄。
据介绍,老郭种植的菊花泡到水里好几遍都不会褪色,为此,进行了现场实验,果如所言,虽然经过了几遍的冲泡,依然味道香浓,鲜艳如旧。除了种菊花,郭华生和他的白银成泰农科开发有限公司还自己研制农业机械,有好几项研究都已经取得了专利。
在发展的同时,郭华生在一步步探索循环农业的最适宜方式,他用实际行动给自己给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他并不仅仅停留在现有的成就上。这么多年致力于盐碱地改良,他有了自己的经验之谈,“每年春上盐碱地‘开花\’的时候,是治理起来最容易的时候,我要把企业打造成循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郭华生的打算中,下一步要实现水稻的大量种植,带领当地老百姓一起,成为治理盐碱的生态农业带头人,把西北的农特产品送到全国各地去,让盐碱地真正开出致富花朵。
新闻推荐
为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推进白银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市文明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首届白银市“文明市民标兵”评选活动。根据“文明市民”评选标准,在层层推荐、网络投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
靖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