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地沟村落一角。
△《麦地沟纪事》封面。
△《麦地沟纪事》插图之一。
△《麦地沟纪事》插图之二。
“开始唱大戏……”这是罗骥德《麦地沟纪事》中的一段记载。像唤醒儿时记忆一样,期待唤起人与人之间友善和邻里之间团结互助的知行合一。我对这本书的关注与思考的核心,是它在抢救和挖掘散失在民间的文化基因、历史片段、物证资料,为展示和推动正被逐渐淡化的乡土人文和传统文化做出了努力。
总体印象。本书以“历史变迁”“艰难岁月”“‘小草\’传奇”“罗氏之旅”“难忘故土”等共5卷,向人们全面、客观地叙述了以麦地沟村为代表的地方农村人居环境的产生、成长、繁荣、没落乃至消失的特定历史全过程。
“忘不了,自己的根/像瑰宝,将他珍存/只想给后人留下念想/百千年时,好去追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一种怎样的初衷和愿望,将“垂垂老矣”或行将失去的历史踪迹、传统文化拂去尘埃,展示出来。
追溯麦地沟传统文化的来源
随意翻开书中的任何一页,不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朴实而亲切地扑面而来。哈庄子、鞑子岔、大圈沟、黄石台等等一些含着浓浓土腥味的地名,窑洞、碾子、山路、水窖、砂地……这些一眼就能想起温饱的字眼,社火、“花儿”、自乐班、唱大戏、太平鼓、小孩们的“砸砂锅”……哪一项不是艰苦条件下乐观积极面对苦难生活的写照?这每一个片段都会让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由得情如泉涌、全身战栗,这就是一个地方人们生息繁衍自然形成的故土情怀和乡愁情结。“时过境迁。今天人们提到‘大队\’或‘大队里\’,年轻人都会觉得陌生。但对老一点的麦地沟人来说,却感到是那样熟悉和亲切。因为,‘大队\’曾经是麦地沟人的‘神经中枢\’,很多难忘的故事都发生在哪里。”深层次的理解就是地方传统文化的沉淀,也正是传统文化的来源。
平凡,却能力压千钧;朴素,却能传承千载。
失去了传统村庄和农村中的文化,相当于失去农村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这本书不只是简单的回忆性作品,而更像是一部全面介绍地方志的史料百科书,从中可以追忆,更能找回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据和来源,这是难能可贵的。
探究麦地沟传统文化兴衰的途径
农村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村庄正在像麦地沟一样大规模地消失。“1958年麦地沟营大炼钢铁现场遗址”以及2013年9月雨中拍摄的“鞑子留在哈庄子的羊圈及房舍残墙”“鞑子庙”“马王爷庙遗址”等已经消失或残存的图片资料,悉数被收录其中。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现存的山川、地貌、村庄遗迹、现存房舍、残存窑洞、农具等实物和实景图片,为人们集中展示了以麦地沟为代表性的地方传统文化,是再现中国农村阶段性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历史不怕久远,只怕被人遗忘。
这些图片资料尽管已经沧桑斑驳,但在作者多年以来的精心收集下,依然较为完整清晰地展现了出来,就显得十分珍贵。假若没有作者的良苦用心,许多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无存。为获取某些珍贵的历史镜头,再现当年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作者不但把退休后大量的时间用在寻访老人、进山拍照、绘图、四处查阅资料,甚至亲自组织人仿照当年情景烧蓬灰、驾毛驴碾麦场……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对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抢救与保护,是《“复活”村庄》(见李慧《白银文化人物散记》)。
这本书在架构和编排上也很有特点。文字朴实、自然亲切,所配图片轻重得当,这样的编排“很透气”。作为读者,有参与感;作为史料,有参照性;作为历史,有可塑性;作为村志,具实用性。在本书出版之前,无论是本地还是在外工作的作家们也曾多次以各种方式试图保存这些乡土资料和传统文化,为此做了许多工作并留存了一些资料,但都没有本书这样完善。
继承和发扬麦地沟传统文化
“忠厚传家久,积善有余庆”,友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遗传基因;“孝”文化自古以来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今天,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可资借鉴的优秀文化被新的时代赋予新的使命。“早起历史综述,祖先们来自何方,谁是最早的开庄之祖,从保甲制到生产队”。关于“麦地沟”一章的记载正是沿着这样的主线叙述而成。书中既不见“慷慨激昂”又不现“波澜壮阔”,只是真实记载了麦地沟的前世今生。
唯有真实,才能长久。本书所阐述的农村历史面貌和遗传下来的具有农村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今天如何继承提供了可靠依据。“麦地沟的孩子们虽爱贪玩,却都很懂事,出门时每人肩上都挎着小背篼,有的还帮父母带着弟弟妹妹。”“百余年风雨飘摇,苦苦留守,尽管其间也有人迁进迁出,但自刘麒麟开始的麦地沟人百折不挠,坚持在这里生存发展。”“麦地沟人逢年过节迎社火,盛行吃长面,除了长面好吃和做起来方便,还寓有喜庆有余、细水长流、好运常来等意。做长面招待客人,象征着常来常往。”书中对当时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乐观进取的理解与认可、对人们的理性与情感、甚至哲学思想相融合的教化育人作用,反映的是中国人潜意识中的传统文化底蕴。
往小里说,本书也是对当地村民、社区居民、地方社会精神力量与思想境界的又一次提升。
“枝,不忘其根/水,不忘其源”。可以肯定地说: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和发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身边的人乃至社会。所以,对作者、对本书、对传统文化均要推崇。以麦地沟为代表的地方文化是具有本地显著特点的个性化文化,同时兼具农村风俗、行为习惯上的相同性、想通性,而成为本地文化、乡土意识传承的桥梁。
时代留下的脚印越多,后来人走的路越清晰。
新闻推荐
图为一位摊贩在生炉子。本报记者杨涛摄本报讯(记者杨涛)近日,有多位热心市民拨打本报新闻热线反映称,在市区文化宫前,有不少蔬果摊贩在摊位上生起了炉子,散发出的阵阵浓烟不仅让路过的...
白银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白银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