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炯森
今年的中秋, 紧贴着国庆。那口味繁多的月饼,就这样一直吃到了国庆。 咂吧着圆圆的月饼, 我努力回味着家乡的味道。
对出生于仪陇县龙桥乡的我,对中秋节的情怀,是从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中体悟到的。“月怕十五,年怕中秋。” 每当父亲说完之后,都会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对一个月来说,到十五了,就只剩一半了;对一年来说,到中秋了, 这一年也就快结束了。
记忆中,家乡的中秋节受客家文化熏陶较多,有几个亲戚和邻居都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说一口正宗的客家话。一到中秋节,亲戚就会给我们讲, 他们怎样过,做了什么,吃了什么;有时过节, 还邀请我们吃晚饭。
听客家老人说, 每到中秋节,再穷的人家,都要挑刚打下的新谷子, 到磨坊打些新米,做一锅新米饭,再配上田间地头几棵时鲜的菜蔬,美美地喝上几口小酒, 品咂一下收获的滋味。
家境好一点的人家,就吃新糯米干饭,从装有辣椒、豆瓣的缸里, 舀一碗红艳滋润的辣椒豆瓣酱, 加上自家的菜籽油, 放在糯米干饭上一起蒸熟。一揭锅盖,那种自然的醇香扑鼻而来, 就温馨了整个中秋节。
随着生活的好转, 家乡人渐渐不吃糯米干饭了,他们把糯米蒸熟, 自己动手做糍粑。 一家人有说有笑,洗米的洗米, 烧火的烧火,砍竹的砍竹, 洗石槽的洗石槽, 紧张有序地忙碌着,那种和谐, 那种温情, 是平常体会不到的。
先说做“炒花生面”吧,把新挖的晒得干干的花生剥去外壳, 再用文火把花生米焙干,火候也有讲究,用不大不小的文火慢慢烘焙,直到花生米香味十足, 才褪了红衣。把炒好的黄灿灿的花生米加点盐, 捣成细细的面, 油润、厚实、 醇香的炒花生面就做成了。富一点的人家,种了芝麻的,就做“炒芝麻面”,那香味就更浓郁了。
接下来就是蒸糯米,把糯米饭倒进石槽或者石臼中, 一左一右两人, 用两根新砍下的木竹用力捣碎,一大块光滑、 柔软、 细腻的手工糍粑就做成了。 用筷子扯一块, 醮上炒花生面或者炒芝麻面, 那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我清楚地记得, 邻居客家人吴成仁家的大儿子,是国家干部,在外地工作。农村那时的通讯不发达, 全村只有村支书一家安了座机电话,外面的人,有什么事,就打这电话。 临近中秋节, 村支书就会在广播里叫:“吴成仁,你家大儿子叫你到邮局取月饼!”那时,月饼在村人的心中是富贵的象征, 村上只有极少数人吃过。
很多老年人听都没听说过月饼, 有个老太太说:“月饼?啥是月饼呢? 吃起来究竟是个啥滋味哟, 能不能让我呡一点点嘛?”
我那时还小, 每听到广播喊 “吴成仁取月饼” 时, 总是想, 我长大了, 也要给父母买月饼, 也要打村支书的座机,让村支书在广播里喊, 让全村人听见。
多年后参加了工作, 我真的在第一个中秋节给父母买了月饼。“原来月饼就是这么个味道啊, 还没得我们做的糍粑醮炒花生面香哟!” 父亲的话,让我有一种淡淡的失落。如今,父亲故去已经整整有14个年头了,母亲一个人在家,无论我买什么回去,母亲总是说不好吃,她不只一次警告我: 我不想吃那些,又贵又不好吃,你再买回来,我就扔了!我知道,她疼惜钱。
多年后, 我才明白父亲的话, 他和母亲疼惜的不是钱,疼惜的是儿子。 现在每逢中秋, 我就会想起父亲 “月怕十五,年怕中秋”这句话,总感觉时光飞逝。
新闻推荐
(田越刘文泓)10月22日,仪陇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对无证驾驶三轮摩托车并冲关造成执勤人员受伤的邹某给予罚款200元、行政拘留14日的处罚。据了解,当天中午1时许,该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城区中队指导员何清...
陇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陇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