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去世后,村上对我爸后事很关心,不但丧事有人操心,省了钱、省了事,而且对我爸一生给了肯定,作为子女,我觉得脸上也有光。”前不久,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服务下,刚刚安葬了父亲的陕西省陇县城关镇西街村村民闫建平深怀感激地说。
而闫建平所说的这些“好处”,正是陇县探索殡葬改革、推行“身后关怀”新机制所带来的。
说起“身后关怀”新机制的探索实践,县委书记杜长生说:“现在,人从一出生就享受党和政府的很多关怀,但如何让老人们有尊严地‘离开\’,把好的家风留住,激励后人,凝聚人心,这就为我们创新社会管理,打造服务型组织提出了新的课题”。
群众需求催生新探索
去年,县委书记杜长生下乡调研中了解到,一位当过多年村干部的老人去世后,因为儿子长期在外地工作,由于缺少帮忙的人,给祭祀殡葬带来了很大困难。
“看到很多为集体出过力、流过汗的党员、先进模范和困难群众因为身后事担心,家里在外务工的子女不安心,甚至因此造成群众和基层干部关系逐渐疏远。“杜长生说。
陇县地处山区,近年来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主要剩余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儿童,他们无力组织殡葬,因此,担心自己身后事的老人不在少数。
此外,我国历来有“入土为安”、“厚葬行孝”的丧葬传统,近年来一些子女薄养厚葬,在老人身后事操办上盲目攀比,造成厚葬之风盛行,奢侈浪费之气滋生蔓延。在陇县,还有很多群众并不富裕,主要靠在外辛苦打工赚钱,而无暇照料陪伴老人,直到等长辈逝后才懊悔不已,因此会耗费巨资悼念,也给家庭增加了不少的负担。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是没有解决的好办法。
因地制宜探索新机制
传统的殡葬制度在陇县根深蒂固,如何让身后关怀机制“落地生根”?城关镇党委书记牛英介绍说,镇上按照城市、川塬、山区三个不同的区域特点,组成了三个调研小组,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会,进村入会走访等方式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关于建立群众身后事关爱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了关爱机制的适用范围、相关责任、组织形式、基础保障等条款。
“过去群众离世,都是村民自己组织,现在是村上出面组织,而且免费为群众提供祭祀场地、生活用具,解决了群众许多困难,咱与群众近了,群众与咱亲了。”黄家崖村党总支书记张双录说。
据了解,城关镇按照“全面安排、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试点推进”的工作原则,确定了西关、西街、黄家崖等7个村作为身后事关怀试点,已初步建立了“一建、五有、三结合”群众身后事关怀工作新机制。
身后关怀温暖众人心
陇县探索推行的群众身后事关怀机制,是把日常零碎的关怀、不规范的管理,整合成常态化、机制化的管理体系,让群众身后事关怀有章可循。殡葬活动的规范化,让家里的老人安心,让外出务工的子女放心,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和基层的关心,有利于整个陇县的政治和生态文明建设。
城关镇西街村党支部书记李培能说,推行群众身后事关怀机制,既遏制了铺张浪费,倡导了文明新风,又节约了资金和土地。过去墓地没有统一规划,随处见坟头,如今建立了集体公共墓地,不但解决了农村耕地丧葬乱埋人问题,而且节约了土地。
通讯员梁会平 新闻进行时
陇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