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宝鸡 今日凤县 今日麟游 今日千阳 今日陇县 今日眉县 今日扶风 今日岐山 今日凤翔 今日太白
地方网 > 陕西 > 宝鸡市 > 今日陇县 > 正文

5月18日,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和镇江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输出与融合 镇江出土吴文化青铜器精品展”在宝鸡市开展。此次展览展出镇江地区出土的吴文化青铜器56件(组)、

来源:宝鸡日报 2019-05-24 10:12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王星

周人重礼又重德。《史记》记载,当古公亶父欲传位于小儿子季历时,其长子泰伯和次子虞仲不争不抢、主动避让,去了吴地,史称“泰伯奔吴”。三千多年前,因为泰伯、虞仲的仁义和襟怀,将周人先进的文化带到了当时还是荆蛮之地的太湖一带,创建了“勾吴”国。

镇江历史悠久,学术界根据“宜侯夨簋”的出土,吴国大型墓葬、台形遗址的发现,基本认定:镇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泰伯奔吴的第一站。

从关中平原到江南水乡,在商周时期,先民们在镇江创造出富有地方色彩的吴国青铜文化。吴国青铜器一方面受到周人文化输出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中原样式;而另一方面又保留了本土的文化元素,形成带有地域风格的青铜艺术。

镇江,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朱方”之称。经考古发现,镇江有很多的吴国遗存,更重要的是1954年,在该市京口区烟墩山(原丹徒县)出土了西周初期的“国宝级”青铜器——宜侯夨簋。

“宜侯夨簋”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此器身上铸有铭文126字,记载着当时西周分封制。后经郭沫若和唐兰两位专家的考证,该器是周天子封吴侯周章(泰伯四世)的随葬品,成为镇江迄今为止的“史记”之巅,目前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提到“夨”,很多关注宝鸡历史文化的人并不陌生。夨伯鬲、夨王簋盖、夨仲戈、夨当卢……从清代末年起,宝鸡地区就不断出土与“夨”相关的青铜器。

夨国,是西周初期宝鸡地区较为活跃的方国之一。要说这个方国,就得说一件“国宝”,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散氏盘。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这件“国宝”最吸引人注意的还是铭文。散氏盘的铭文共357字,全篇记载西周时,散、夨两国土地纠纷的事。

关于宝鸡夨国的研究,一直受到考古学家和史学家的关注。1954年,镇江出土宜侯夨簋中记载,将夨侯迁入宜地。1981年,在宝鸡弓鱼国墓地纸坊头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夨伯鬲,该器内壁铸有铭文2行5字“夨伯作旅鼎”,专家判断其为古夨国器物,由于通婚等原因到了弓鱼国。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巩固西周政权,分封诸侯,在宝鸡分封的诸侯国有弓鱼国、散国、夨国、微国、井国、虢国等,夨国位于今宝鸡北部的陇县、千阳县一带。

不同青铜器上的相同铭文,让这两座城产生了联系,由此吴与夨、镇江与宝鸡便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有学者认为,“夨”的古音读为“吴”,虞与吴又相通,因此夨国就是虞国,但这个观点并未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原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在《文物》1985年第7期刊物发表过《宜侯夨簋与吴国》一文,重点指出这是吴国崛起的证据,阐明了“宜侯夨簋”与吴文化的深刻关联,奠定了吴文化的基础,对研究吴文化起源意义特别重大,是唯一记载着吴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始文件,首次出现吴国文字。他还进一步指出,丹徒是吴(宜)国的始封地,是由周人统治土著居民组成。由此看来吴国最早的根据地似乎应在镇江一带。

如今,关于夨国的“迁徙说”“两地说”等说法,仍在学界讨论。“夨”地的谜团也还在继续,但不可否认的是,宝鸡与镇江的联系,或缘起三千年未曾断绝。

打上周文化烙印的吴国铜器

出镜文物:凤纹尊、丰尊

在此次展出的文物中,有一件来自镇江的凤纹尊似曾相识。这件青铜器与宝鸡出土的丰尊“如出一范”,如同胞兄弟一般相像。

丰尊出自西周中期,通高16.8厘米,口径16.8厘米,腹深14.6厘米,重1700克。该尊器身低矮,侈口,束颈,垂腹,其最大径已接近腹底,圈足外侈,显得丰满而沉稳,器身装饰着三种不同的凤鸟纹,十分精美。而在镇江出土的凤纹尊,虽然没有铭文,但它器身侈口,垂腹,同样铸有三种不同的凤鸟纹,外形与丰尊类似。

值得注意的是,这件凤纹尊的饰纹丰富华丽,接近周原风格,但它的出土地是古时的吴国领地。为什么相距千里的两地,会在三千年前铸造相似的青铜器呢?

这还得书接上回,泰伯和他的弟弟虞仲,成全父亲想传位于季历的意愿,离开了周原,经过了千山万水来到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当时的江南,茂密的森林覆盖着起伏的丘陵,河网稠密、华草摇曳,土著荆蛮人的生活方式是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一派原始荒古的景象。泰伯、虞仲为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兴修水利,传播农耕文明,于是受到了人民的拥戴,从而归之千余家。

泰伯、虞仲带领荆蛮人开疆拓土,促进了当地土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使荆蛮地区从蛮荒走入礼制时代。这段历史证明,在当时确实有中原周人到达了江南地区,并给这里带来了中原文化。所以,这件出土于镇江的凤纹尊具有中原特色,也在情理之中。

但也有另一个疑问,这件青铜尊是否是在中原铸造完成,被周人带到江南地区的呢?当然不是。凤纹尊和丰尊器身上所铸的凤鸟纹,都是西周时期流行纹饰之一。但丰尊凤鸟纹上的冠是向前垂下来的,而江南的凤纹尊器身的凤鸟纹上的冠是向后甩的,显然,这件凤纹尊的主题纹饰虽然学习了中原风格,但两者的形态各异。

专家根据青铜成分的不同,中原地区的青铜锡金属较多,而吴地盛产铅青铜,当时吴国工匠在仿造中原铜器的铸造时加入了大量的铅,以保证铜器铸造的成功率。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器物在空气或土壤中与氧接触而产生氧化现象,表面覆盖了一层氧化铅硬壳,变成灰色或灰白色,因而失去了金属的光泽,呈灰白色。成分上的差异,也证明凤纹尊出自江南地区。

绽放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之花

出镜文物:青铜人面纹錞于、青铜权杖首

古时,吴地在积极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也保持着自身土著文化特色。于是吴地的工匠在仿制中原铜器的过程中,将器形和纹饰稍加变化,就制作出了与中原风格稍显不同的青铜器。而随着吴国文化与工匠技术的日臻成熟,加之对楚、越文化的吸收,吴地便出现了许多特有的青铜器,这些器物的出现标志着吴地拥有了带有区域特色的华夏文化。

錞于与钲是南方地区常见的乐器。中原地区多选择钟鎛等作为乐器。而在吴国虽将钟鎛与錞于一起用于祭祀、宴享等场合,但主要还是与钲、铎、鼓等相配做军乐器使用。

这次展出的青铜人面纹錞于,为国家一级文物。1985年4月出土于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当时是3件1组出土,本次展出其中1件,该錞于体量大,高56.5厘米。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陈列研究室工作人员郭晶,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据她介绍,錞于主要做军乐器使用,而且能起到军号指挥的作用。这件錞于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华丽,器中上方浅浮雕的人面纹像,带着青铜时代特有的神秘感,让观众在想象鼓乐擂鸣之时,似乎能重返金戈铁马的春秋古战场。

此次展出的还有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权杖首,高20.5厘米,1987年在镇江大港青龙山春秋墓出土。其顶部立一只鸟,形似鸠。这件“鸟形饰”,为鸠杖的杖首。

据《礼记·王制》载:“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这记的是周代习俗:官员七十岁可以退休了,如果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期辞官,周王就要赐给他可以倚靠和休息用的坐具和手杖。鸠杖就有了尊老的象征意味。

当时人们认为鸠鸟是不噎之鸟,献给老人食用鸠鸟就是让老人们不得噎食病而长寿。鸠鸟的药用保健作用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得到了证实,说鸠鸟有明目、益气、助阴阳的作用,久病体弱的人可用来补气。

在古代农耕社会,老人中的贤者,是知识、经验、权威和智慧的化身,因而,敬老尊贤是上至帝王、下至民众普遍践行的道德规范。赐老人鸠杖的制度,自西周以来一直延续,历经两汉、唐宋至明清。

可以说,吴国文化是由华夏文化和土著“荆蛮人”文化相融合形成的区域性文化,始终保持着鲜明的地方特征。

据悉,此次展览展期至8月18日,市民可免费观展。

新闻推荐

陇县政协协商讨论全年工作要点

本报讯(强涛)4月26日,陇县政协召开十五届十次常委会议,领学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和省市政协会议精神,协商...

陇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陇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5月18日,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和镇江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输出与融合 镇江出土吴文化青铜器精品展”在宝鸡市开展。此次展览展出镇江地区出土的吴文化青铜器56件(组)、)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