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帅 通讯员 刘怀亮 范会贤 侯亚龙
全县地方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6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01亿元,连续三年以20%高速递增;地方财政收入2011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13年达到2.6亿元,三年实现了翻番增长;落实招商引资2011年达到58亿元,2013年达到115亿元;十多次省级以上现场观摩会召开,数百个县区、地市前来学习经验……
金秋眉县,硕果累累,迸发出大发展、大跨越劲头。
创新思路——“这两三年干了十几年的事”
2011年10月,眉县县委书记李智远说,“眉县要后发崛起,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创新体制,搞活机制,在发展定位上瞄准全省十强县,高点起步。”
很快“解放思想大讨论”、“瞄准十强找差距大讨论”等活动在干部中相继展开。“四大班子”紧盯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重大课题,“四区五园六基地”、千亿重点项目、乡镇“5+1”、“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五包促五化”、社会治理等重大部署纷纷实施。
太白山围绕显山露水、发掘文化、提升服务大做文章。“县区同城、山水一体”“五年百亿振兴计划”等一整套组合拳,把资源优势变为了产业优势。三年累计投资62亿元实施项目60多个,仅“十一”期间旅游区接待人数达到7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250.6万元。
“敢于‘无中生有\’,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敢干别人认为干不成的事,眉县树起了一个标杆”,这是很多省市领导对眉县的评价。用眉县老百姓的话说,“县上这两三年干了十几年的事”。
创实举措——适应新常态,换装更强大引擎
“只有适应经济新常态,在转型升级,延伸链条上创新夯实举措,眉县才能在赛车道上加速超越,实现可持续发展。”眉县县长王宁岗说。
砖瓦机械、纺织、猕猴桃是眉县的拳头产业。眉县把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在调整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据介绍,眉县一方面谋划建设“四区五园六基地”,打造建材、纺织、食品、制造、物流服务“五大百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标准谋划和建设国家级猕猴桃批发交易中心、西部最大的无污染生态型国际煤炭物流港、滨河文化产业新区等重大功能区;另一方面着力优化招商项目结构,瞄准生态型、科技型项目,中国钛谷东区、农夫山泉等园区、企业纷纷落户眉县,猕猴桃国家级批发交易中心获国家批复,科技工业园升级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兴纺织工业园跻身省级重点园区。
为保障项目建设,眉县还设立优化发展环境办公室,建立优化环境监测点,聚焦“四风”,今年上半年已有24个部门因落实工作不到位被问责,26名“拖拉”干部被约谈诫勉,5个“脸难看、事难办”的窗口单位被曝光,11名“走读”干部被通报批评。
创造幸福——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发展的目的和落脚点就是让群众在发展中受益,最大限度地给群众谋利益。”这是眉县干部用行动不断践行的信条。
家住首善镇北兴村二组的李海林和周围的群众怎么也没想到,自家的老土房会换成独栋小洋楼,家门前的水荒滩会变成景秀路畅的新区。同样,太白山下的闫家堡村在汤峪镇和包村干部的帮助下,搭上太白山“旅游顺车”,农家乐一条街拔地而起。群众收入轻轻松松就翻了番。
据了解,三年来,眉县累计投入17.8亿元实施幸福眉县“八大工程”、“气化眉县”、城乡公交等工程,推进“9+1”社会救助体系;投资1亿多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道路林带化、村庄优美化、城镇花园化;投资2.3亿元建设县级福利园区,对孤寡老人、精神病人、智障及五保人员进行集中供养;投资13亿元实施“阳光安居”工程4.8万户,新建保障性住房6915套……实现了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郭晓斌通讯员王丽静)省高速集团服务区公司多年以来坚持在企业开展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一个抓手,大大提升了“温馨驿站”品牌的营造。12月5日,省高速集团服务...
眉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