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山林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阅读徐山林》书封
本期,我们由陕西作家和谷最新出版的传记文学《阅读徐山林》谈起,“阅读”一下徐山林先生。
徐山林曾参与主持陕政,后履职人大监督,退休后又任决策高参,而其倾心文化、倾力慈善,则始终未懈,虽年登八秩,仍精神矍铄。读其经历,为人为政为善为文,良多慨然。
读其为人,人经风雨
徐山林,1935年诞于安康。落地十月,父黯然辞世。孤儿寡母,风雨飘摇,徐母刚强,为人缝衣洗衣,聊度时艰。七岁,山林始向学,虽家贫而无辍,多年后以诗记当时情状,“为炊最愁隔夜米,苦读更怯日黄昏”。
安康解放时,徐山林高小毕业,值新政始立,百废待兴,诸校调整,“失学”约近半载,后从母议,舍赴陕南公学之机,入一小纺织作坊学徒,从此艰辛备尝。后,工会兴,徐山林就读职工业余中学,边工边学,进而当选安康纺织工会副主席,此其人生首个“官衔”,时在1951年,年方十六。
鼎革以还,数十年间,徐山林起自布衣,由区而县而地而省,历诸“运动”,自有冷静之观察及处置。“文革”后,他主政地县,率众战胜春荒,复于巴山深处修路治河,大兴山货特产,人心振奋,一登媒体,举国咸知。
为人而被信服,多担大任。他以高票连任常务副省长后,以《换届》记之,有句云“青天知我足大慰,忘却暮霭一丝寒。慨将此躯捐众主,奋蹄何待夕阳残!”其实当时,他年龄距“夕阳”尚遥,然自“奋蹄”,意在珍惜光阴也。
作家和谷,善为报告文学,与徐山林交谈数十次,又访百余人,终成《阅读徐山林》,洋洋三十万言。徐亦愿以此书,“给自己一个总结,给社会一个交代,给子孙一个记忆”。
读其为政,政声犹在
为政,系徐山林人生之主色调,自1951年担任一基层纺织工会副主席始,至2013年辞去省决咨委主任,为政逾六十载。
徐山林当选陕西省副省长后,其所历事,尤其急难险重之事,多亦陕人共历之难忘事。
殊可惊心者,为1983年7月31日之安康特大洪灾。当时安康城为暴雨所破,悲声四起,楼宇亦如岛屿之浮沉相望。徐山林抵后,查灾、抢救、安置、疏通、防疫、堵堤……一线指挥十余日,水患渐解,民始稍安。徐以《返乡救灾》诗记之,有句云“夜半恶涛压城摧,惊闻桑梓陷重围。猝睹劫后生死状,相逢未语泪先飞”。数载后,宝鸡、商洛洪灾亦起,徐又调兵遣将以赴之。
1985年某库区千余农工上访,徐不仅化解矛盾于一时,亦争得上级支持,为相关人等解决问题于长远。数年后重访库区,已新村林立,他感叹“三十万众大迁徙,二十余载事堪哀”,复为今之“百里新村台”而欣慰,可谓述史之作。后来指挥安康移民及建设瀛湖时,他力保建设大局,尤护百姓利益,毕竟,他深知“为捧明珠锁汉水,数万苍生举家迁”,民既体谅政府,政府亦当护民也。
另,国企破“三铁”,处理“六六”空难等棘手事、突发事、敏感事,徐每挺身而出,以公心妥处之。少时苦难,铸就其坚强性格。徐犹调研各地,呼建乡企,嘱各地自觅特色,省上则统抓“苹果与烤烟”,一时,渭北、陕北等“希望的田野上”,烤炉林立,果园相望,农人之无限希望生焉。
读其为善,善举频频
徐山林最欣慰事,当是创办省慈善协会。早年之山居贫苦岁月,使他对穷苦人之际遇感同身受,知穷人之难而济困救穷,引为至乐。
当年为政,徐山林足迹几遍全陕,尤其于陕北、陕南,颇见乡亲辗转贫困线上,他每多感触,并屡解囊相助,虽解其困,终非长策。1996年,徐山林决意发起成立了陕西省慈善协会,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徐拟宗旨曰“扶贫济困,安老抚孤”,大旗既树,热衷慈善者同襄义举,志愿者亦纷至沓来,慈善之举,风起云涌矣!
陕南多汛,遇水每每成灾,徐山林于陕南修“慈安桥”数千座,遍布秦巴山区之沟沟岔岔。又为陕北修“慈安水窖”五千余口,解决农人饮水之难。平日则扶孤扶困、助医助学助残,是为“南桥、北水、两扶、三助”。善风拂处,穷困者深受其益。
徐山林阅人阅世可谓多矣!然,不管身在何处,他一直力倡慈善、力行善举。2011年他决意卸任省慈善协会会长时,又被推举为终身名誉会长,真可谓与“慈善”一词相终始了。
读其为文,文心朵朵
诗词、收藏、书法,是徐山林为文的“鼎之三足”。
徐山林好吟咏,已有《故园诗钞》、《碧水集》、《黄楼诗草》问世,正整理第四本诗集。其句颇见心志、情怀,多思时局世事。《喜闻破“三铁”初捷》,他慨叹国企“主力无计怅东风,壮躯奈何弊成丛”,复信“如铁沉疴终有破”。后《闻破“三铁”非议又赋》,“不信破铁都成错,且将功过拭目量”,一咏三叹,足见信心之坚,亦见改革进程之复杂也。山区访贫时,他听“围炉老妇一席谈,欣慰犹含几缕酸”。他曾咏《榆林大旱》,“穹苍似火地如烧,塞外田禾尽枯焦”,至《商洛抗洪救灾》时,则“怒问苍天兴何罪?瘠民雪上又加霜!”登庐山,他慨从中来,“欲问现代风云事,匡庐古树知阴晴”,将无尽沧桑前事,一并付与古树之枝柯间耳!
徐山林一生痴迷收藏,其先祖曾经商,多各地票号往来信件,徐山林少时常悄然登尘封阁楼而观之。后入省城,工余乐赴邮市淘宝。数十年间,集邮、钱币、票证、字画、书籍五大类藏品达万余件。售?留?捐?徐最终决定捐给国家,具体则捐与家乡之安康市博物馆。他题以“藏一角”,意为“收藏历史的小小一角”,大千世界,有此一角落之藏品,供人浏览,乐何如之!2005年10月17日,七十寿辰之际,徐山林将所有藏品无偿捐给安康。近年,他仍在充实馆藏,捐赠正未有穷期。
徐山林出书法集《墨迹》,坦言只是个爱好者,“绝对称不上什么书法家”,所以,“不敢请大家题名,借机抬高自己;也不敢请名家作序,让人违心吹捧”,不过是将近作收集起来,做一番自审,坦率求教而已。
此文并非总结,只是一个回望,回望徐山林人生中,那些对世人有益、有用、有趣以及有所启发之事。万千读者,角色不同,观点或异,相信会有一些共鸣或记忆,由人而生,因文而起。
华商报记者 王锋
新闻推荐
11月29日下午,由致力于...
宝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宝鸡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