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宝鸡市以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指挥平台为枢纽,依托市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等建立了10个急救分中心,依托县医院建立了 9个县急救站,在县以下吸纳交通便利的乡(镇)中心卫生院建立了 36个急救分站,初步形成了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分中心、急救站为骨干,网络医院为基础的三级急救网络体系。
近年来,市急救中心累计抢救各种急危重病人11000人次,全市急救抢救成功率达96%以上。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部分急救机构人员配备不足,院前急救医疗呼叫号码不统一,救护车标识不够规范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为此,市卫计局根据国家卫计委相关文件,制定下发《宝鸡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暂行)》,对全市院前急救机构实行“五统一”,即统一急救号码、救护车标识、人员着装、医疗文书、工作规范流程。同时召开了全市急救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急救网络建设,提高全市急救工作能力和服务效能。
时间就是生命
据悉,宝鸡市人民医院在做好各类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工作的同时,还开通了心梗、脑梗和创伤三个绿色生命通道。“时间就是生命——这些绿色通道的开通,目的就是缩短抢救时间,挽救患者生命。”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孙东民说。
孙东民介绍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健康的二大疾病,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每年我国急性心梗新发病例70余万例,死亡近40万例,死亡于脑血栓的患者近200万例,幸存者约75%有不同程度后遗症,40%导致偏瘫,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力,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经济压力。
孙东民提醒市民: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诱因有很多,比如:过度劳累、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便秘、吸烟和大量饮酒等。
开通绿色通道主要为了缩短患者抢救时间,赢得最佳时机。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拨打120后,院前急救医师赶到患者身边,判断病情,启动绿色通道,在急救车上就可使用相关的药物和器械,可以说急救车成了一个临时的抢救室,在路上就可以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抢救。而医院内的医生根据院前医生传回的信息,提前做好溶栓、介入支架等准备,患者被接回医院后,即可立即接受造影、溶栓、介入等抢救措施,这大大缩短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
孙东民介绍,前不久,有一位市民突发心肌梗死,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一边进行检查和急救处理,一边通知医院开通绿色生命通道,做好急救接诊准备。待患者接回医院,急诊科、心内科、介入科、胸外科等绿色生命通道专家小组成员已集结到位,提前准备好了抢救药物和器械。抗凝、球囊扩张……经过抢救,最终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也没有留下明显的后遗症。
孙主任说,开通心梗、脑梗和创伤绿色生命通道,实现了院前院内一体联动,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抢救治疗,从而提高了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使急救工作能力和服务效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科室屡获殊荣
宝鸡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创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历经数代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现已成为全市首批医学“重点专科”。是全市急诊医学会主委单位、全市急诊医学医疗质控单位,并承担全市突发意外灾害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援等任务。科室先后多次在全省、全市急救技能大比武中获奖,并荣获省优质护理质量先进集体、文明窗口、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科室诊疗流程设计合理,医疗设备先进。分为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设有抢救室、输液室、EICU监护室等,可进行危重病抢救、监护、危重中毒病人住院治疗、急诊处理。现有医护人员50余名,配备有呼吸机、除颤仪、亚低温脑复苏仪等先进设备。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电复律、经皮胸外心脏起搏、深静脉置管、CPR六大急救技能已在科室常态化。
科室在抢救各类危重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在急性中毒诊断与救治方面处于在全市领先地位。年接诊急门诊病人约2.4万余人次,门诊临时输液年约4.3万余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300余人次,抢救成功率达95%以上。
近年来,科室注重技术创新和经验总结,医务人员积极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美国SCI发表论文1篇。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 张超)春节将至,昨日上午,宝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乔春芳来到全国劳动模范王征、陕西省劳动模范乔梅英的家中,向劳动模范致以节日的祝贺,并送来鲜花、慰问金、慰问品。 ...
宝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宝鸡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