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开车时,不少人经常会有很多错误的用车习惯和思维,尤其是错误的用车思维造成很多误区,往往是诱发车祸的主因。对此,宝鸡交警部门总结出七大用车误区,今天大家一起来学习。
误区一:频繁变道为提速
从左道变到右道,从右道再变回左道,哪条车道快就往哪条车道并,这是许多中国车主常做的事情,有时甚至是“下意识”,因为总是变道,养成习惯了。频繁变线能否提升速度?答案是肯定的,但微乎其微。
有媒体做过测试,50公里的城市公路,上下班高峰期,两车同时出发,一辆频繁变线,一辆则是顺着车流走,在不超速不用应急车道的情况下,前后两者仅仅只是2分钟的差别。这2分钟的领先优势,还是冒着剐蹭、追尾、旁车鸣笛警告等危险取得的。到底值不值,不难判别。
误区二:抡车门降低温度
网上曾有一视频非常有趣,一日本车主通过反复开关车门,将车外空气推进车内,降低车内温度,达到迟开空调或不开空调的目的,进而降低油耗。
这一做法是成立的。反复抡二十下车门,车内温度会比刚开车门时低许多,与车外温度大体一样。但其代价是对车门相关的结构造成了额外损伤,要知道,汽车每一个零配件都是有使用寿命的。
误区三:跟车能节省油耗
运动中的物体很大一部分能量是用来抵抗风阻,所以,长跑运动中,跟跑的人会轻松许多,汽车是否也是如此,跟在别人后面油耗是否更低?
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在高速路上且两车距离不能太长。这里说的“不能太长”可比交通法规定的要短,如果要节油效果好,两车距离最好是50米内,甚至更短。50米距离,意味着前车稍微点一脚刹车,你可能就会一头撞上去。冒着风险换来20%左右的节油效果,似乎不怎么划算。
误区四:过了凌晨一两点就不困了
熬过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过了凌晨一两点,即“过了睡觉那点”,人就重新精神了,不困了,但这个理论不适用于开车。事实上,凌晨3时到5时是车祸高发期,大部分都是因为犯困。
多名长途司机表示,挨过凌晨一两点,确实有一段清醒期,但十分短暂,仅为一小时左右,但随之而来的是更为猛烈的睡意,枯燥的直路、对面时不时晃过的远光灯……会不知不觉地“催眠”驾驶者,“有时,睡着了而不自知”。喝茶和喝咖啡是否有用?前几次或许次有用,多了也不顶用,最有效的方法是换司机或停车休息。
误区五:落水时用脚踹车窗
水浸或汽车落水时,该如何逃生?理论上,在水快充满车厢时,有很短的时间可以打开车门、车窗逃生,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淡定,而且,谁也不能保证车门和车窗还是完好的,万一锁死了怎么办?
有人想到用脚踹,大力踹车窗。这一说法同样有风险,因为车窗不见得能踹得开,其坚固性超乎想象,不是皮鞋所能奈何的。最好方法是在车里放把专敲玻璃的尖榔头,且不能放在尾厢,应放在副驾驶座的手套箱里,关键时刻,一锤搞定。
误区六:打车比买车更划算
这一说法由来已久,每隔一段时间,相关的讨论或者争吵,都会出现在各大汽车论坛。支持打车者认为,打车虽然单价高,但没有油费、停车、保险、维修等各种麻烦,更不用拿出一大笔钱用来购置车辆。用买车的钱投资,甚至可以将打车费用挣回来。
对此,正确的结论是:单从支出衡量是成立的,即打车永远比买车便宜。但如果以其他因素横梁,譬如便捷性、尊贵感等,买车多支出的费用,是物有所值。
看待一个问题,就看你站在哪个角度,支持打车者多数是未买车者,但某一天,他们成为车主,估计会有另外一番看法。打车还是买车,关键在于经济承受力和家庭需要,需要就买,不需要则不买。
误区七:95号油油耗更低
这些年,随着95号油开始普及,“一分钱一分货”的俗语时不时响起,许多车主开始纠结。“油加好一点,车子动力会更强,油耗会更低”,“95号对于发动机保护更到位,将来汽车转手价格更高”等多种流言甚嚣尘上。
这一说法是不成立的。中国标号不同的汽油并非多次分馏而成,而是“一次”成型后,往汽油里加入不同剂量的抗爆剂,以符合不同的抗爆标准。
换言之,92号油和95号油的“基础”是一样的,只是添加剂多少的区别。所以,加什么汽油,就看车辆要求,如果可以加92号,完全没必要加95号,多花钱不说,还有可能损伤发动机,95号油品不见得比92号好。华商报记者 张宝龙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张超)5月23日,华商报记者从宝鸡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获悉,公安部定于5月30日-6月3日,对宝鸡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公安网边界接入平台进行测评。提醒市民:测评期间,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驾驶人...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