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 70后这一代人的印象中,摆小书摊的都是年纪在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如今 30多年过去了,想找个现在依然健在的摊主并不容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打听,一位叫程忠琴的 83岁老太太“浮出水面”。
程忠琴家住市区渭工路,房子挺大、挺舒适,可以看出十几年前流行的装修风格。“我那些年摆摊挣的钱,都一分一分地贴在了房子上。”程忠琴指着房顶和木地板对记者说。
程忠琴面前的茶几上,放着几摞子老版连环画,有《三国演义》《说岳全传》,还有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单行本。很多书历经翻阅,都“伤痕累累”,不是少了封皮,就是缺了封底。但每本破书显然都经过了细心修补,缺失的封面都用油布纸重新粘贴,用毛笔写下书名。“书,是我们摆书摊人的命根子!丢一本都会心疼上好几天。所以,尽管早就不摆书摊了,还是舍不得扔掉这些书。”程忠琴感叹道。
老人回忆了她摆小书摊的经历:“说起来,还是父母传给我的。1954年淮河发大水,我家从安徽亳县迁来宝鸡。为了生计,父亲就在马道巷摆过小书摊,书是从宝鸡的书店买的。我那时还是姑娘,就在家里做饭。成家后先后生了仨孩子,丈夫在店子街一家豆腐厂上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我想我得挣钱呀!先是在工人文化宫门口卖水,卖了几年水,到了上世纪 70年代中期开始转行摆书摊。书摊的位置,就在汉中路和经二路交会口,现在的怡园宾馆处。那里有个蔬菜公司的门市部,门外几棵大树,我和姓张、姓王的两家书摊就摆在大树底下。“为啥选这地方?因为家住新华巷,离摆摊点近;汉中路也是个非常热闹的地方,附近的学校多。咋摆的?谈不上阵势,就是老伴用铁皮焊了个四个轮子的流动书车,放小人书的木板也是自己钉的,一二百本小人书叠边平放在木板上,书车旁边放五六条长凳子,这就开摆了。“摆小书摊是小本生意,又是文化事,所以不用交摊位费,唯一管的部门是文化馆,文化馆看你是不是文明摆摊,隔段时间召集大家开一次时政学习会和评比会,我还获得过两次文明摊位小锦旗,是那种三角小红旗,悬挂在书摊上好长时间。”
“那三家挨在一起,关系好吗?”记者问。“关系不错!那公交公司的老王去虢镇购新书,每次都给我捎回一些。上厕所时互相帮看一下摊那是常事。”老太太说。
每天十点出摊,学生放学后收摊,风雨无阻。下雨了就搭塑料布棚子,日头毒了就撑起大伞,就是 1976年的唐山地震波及宝鸡,也坚持摆摊。程忠琴就这样把小书摊摆进了改革开放。
1982年,随着市场开始放开、搞活,宝鸡经一路市场开放了。在朋友的鼓动下,小书摊主程忠琴又改行了,她卖起了鸡。后来,她又转行在新建路开起涂料店,由行商改坐商,从此告别了她的摊贩生涯。
程忠琴摆小书摊的位置后来建起了一个叫“蔬菜大楼”的高楼,“蔬菜大楼”又改为怡园宾馆。时过境迁,现今大树没了,被如织人流、密集车辆占据的汉中路上,已很难再摆下一个几尺见方的小书摊。但我们能记住,几十年前,这里曾有一个挂着文明摊位小锦旗的小书摊,和像程忠琴老人一样勤勤恳恳、艰苦创业的普通市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喜林)3月16日上午,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业务研讨会暨华商二三里宝鸡运营中心启动仪式在宝鸡东岭皇冠假日酒店隆重举行。宝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鲜萍出席本次仪式并讲话。首先,华商传...
宝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宝鸡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